“买车送车库?不,是买车送堵点。”
把4.4亿辆机动车塞在同一条时间线上,场面比春运还刺激。3.45亿辆汽车把路啃得只剩牙缝,9000万辆摩托车连上桌的机会都没有。政策一边喊“多买”,一边掐着“少开”,这操作像极了劝人多囤方便面却不给开水。
有人算了笔账,一辆汽车占的地皮能停五六辆摩托,跑起来还得再占三条车道。可现实是,早晚高峰里九成轿车只坐一个人,空座位比口罩时期的飞机还奢侈。摩托呢?两平方米就能钻,堵车时像水银泻地,嗖地一下过去了。
政策文件说“购买管理转向使用管理”,翻译成人话就是:车你可以买,路不一定让你走。北京上海给久摇不中的家庭“定向增发指标”,听起来像彩票追加投注,可摇到了还得面对限行、限号、停车费翻倍,买得起开不起的段子每天都在更新。
这时候有人想起摩托,结果一查地图,全国一百多个城市还挂着“禁摩”大牌子。想骑?先给车子上外地牌,再祈祷交警今天心情好。需求被活生生憋回去,于是电动车成了替身,4亿辆电瓶车挤在窄窄的非机动车道,像早高峰的地铁被搬到地面。
重庆不玩禁摩,人家把摩托当亲儿子养。马路有专用道,红灯有专用等待区,骑手规规矩矩戴头盔,堵车时摩托依旧嗖嗖走,汽车只能干瞪眼。数据摆在那里:重庆没禁摩,也没见交通崩掉,反而少了电瓶车在机动车道乱窜的惊险画面。
台湾省更直接,2300万人1455万辆摩托,人均0.63辆,几乎家家有。台北地铁再发达,早高峰照样有摩托大军进城,因为地铁再快也到不了家门口最后一百米。摩托对他们来说不是拉风,是日常刚需,省油省钱省时间,一辆摩托一个月油钱比汽车一周还少。
回到大陆,政策鼓励汽车消费,说白了是汽车能带动钢铁、玻璃、保险、加油站一整条产业链,税收哗啦啦。摩托产业链短,养不起那么多上下游,干脆一刀切禁掉,省事。可省事的结果是:低收入人群被逼去买超标电瓶车,没牌照没保险,出事就跑路,管理成本反而更高。
2025年前三季度,摩托车国内销量涨了10%,电动摩托上牌346万辆,占了半壁江山。数字不会撒谎,大家不是不想买,是买了不让骑。就像超市把冰激凌半价,却不让带出门,只能站在收银台吃完,尴尬不?
道路是大家的,不能只给买得起二十万汽车的人开。低收入群体也想早点回家接孩子,也想周末去郊外兜风,摩托是他们能负担得起的翅膀。现在翅膀被剪掉,还得听“你怎么不买辆车”的风凉话,这锅甩得比漂移还溜。
有人担心放开摩托会乱,重庆已经打了样:上牌、保险、头盔、年检一样不少,乱窜的罚,守规矩的走专用道,管理到位就行。难点从来不是技术,是愿不愿意动真格。把摩托管起来,比天天追超标电瓶车轻松多了。
再说通勤效率。同样一条车道,一分钟能通过十辆摩托,却只能过三辆汽车,座位利用率摩托甩汽车几条街。城市就这么大,路就这么宽,资源有限的时候,让效率高的工具多跑,道理三岁小孩都懂。
政策口号喊“清理不合理限制”,那就从摩托开始。把禁摩牌子摘掉,把管理跟上,让想买车的人真能骑上路,让道路资源回到“谁高效谁多用”的朴素逻辑。别一边刺激消费,一边把性价比最高的选项锁进仓库。
有人算过,一辆125踏板摩托百公里油耗两升出头,保养一次百来块,停车随便一个角落就能塞,对月薪五千的人来说,比养汽车轻松十倍。现在他们只能把需求憋成电动车,每天和行人抢路权,和汽车抢绿灯,事故率蹭蹭涨,这算谁的锅?
城市不是汽车展厅,是人住的地方。让不同收入的人都能体面出行,才叫以人为本。放开摩托不是倒退,是给城市交通多一个活扣,给普通人多一条活路。别把“提振消费”玩成“提振车价”,那就真成了买得起开不起的笑话。
刺激经济没错,但别忘了刺激的是谁的钱包。真要清理不合理限制,先把禁摩这堵墙拆了试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