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刷到李想团队在筹备新车发布会的视频,评论区里有人直戳心窝子:"李想啊,听我一句劝,发布会可千万别学某些人搞成马拉松。"这话听着糙,理却不糙——最近汽车圈里最典型的反面教材,还得是李斌那场让人坐不住的发布会。记得那天我守着手机等直播,想着听听新车型到底有啥亮点。
结果李斌往台上一站,先聊了半小时行业趋势,又花了二十分钟讲品牌理念,中间还穿插了好几个技术术语的解释。屏幕里的弹幕都开始刷"说重点",我盯着计时器,发现四十分钟过去了,连车的长宽高都没提。最绝的是,直到发布会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主持人突然插了句"接下来进入大家最关心的环节",好多人这才反应过来:哦,原来价格还没公布呢!散场后我翻了翻评论区,好家伙,有人说"看了半小时就想关,实在忍不住才熬到最后",还有人调侃"李总这是怕我们听得不过瘾,特意加了段即兴脱口秀"。
其实仔细想想,现在谁的时间不是按分钟算的?早上上班挤地铁刷两条新闻,午休点个外卖看半小时短视频,晚上回家陪孩子写作业都得掐着表。谁愿意花两三个小时坐在屏幕前,听一堆正确的废话?我之前做过个小调查,问了二十多个打算买新能源车的朋友:"要是发布会超过一小时,你会全程看完吗?"结果十九个人摇头,剩下的那个说"除非有特别大的优惠"。这数据一点都不意外——现在的消费者早不是十年前那种,搬个小马扎坐半天听销售讲"这车皮实耐造"的主儿了。大家要的是干货,是能直接拍板下单的信息:这车续航多少公里?充电多久能满?智能驾驶辅助咋用?价格到底比竞品便宜多少?要说会"抓重点"的,我倒是想起雷军去年的发布会。
那场发布会我全程看了,从手机影像技术讲到新系统功能,每个环节都卡着时间走。最绝的是讲小米14的定价,PPT刚翻到价格页,他直接来一句"起售价3999,比上一代降了500",底下观众"轰"地就炸了。后来看数据,那场发布会的相关话题在微博挂了整整三天热搜,官网的预约链接半小时就崩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发布会不是演讲比赛,更不是个人秀。观众坐在屏幕前的每一分钟,都是在用注意力投票。你讲得越啰嗦,跑掉的人越多;你说得越实在,留下的准客户就越多。就像卖煎饼的大妈,不会先跟你唠半小时"面粉是怎么筛的",而是直接问"加蛋不加?加肠不加?"——买卖双方的时间都宝贵,把话说到点子上,才是最实在的尊重。李想团队现在最该琢磨的,是怎么在有限的时间里把信息密度拉满。比如把核心技术拆成三个关键点,用一分钟讲清楚;把竞品对比做成表格,往屏幕上一放,不用多解释;价格部分直接甩出三个版本,配上"入门款不阉割""顶配加量不加价"的标语。等这些干货说完,最多四十分钟,剩下的时间留给媒体提问或者用户互动——既满足了信息需求,又留足了讨论空间。
说句实在的,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消费者的耐心比手机电量还金贵。你多浪费一分钟,可能就少卖十辆车;你说清一个关键点,可能就能多攒一百个潜在客户。李想要是能把发布会控制在四十到五十分钟,把该说的都说透,该亮的都亮明,保准能在这波新车潮里抢个好彩头。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