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8日铁路调图后,常往返这条1200公里线路的人发现,熟悉的Z38次列车变了样——它成了D38次“绿巨人”动车组。全程跑下来还是10小时43分,没快一分钟,可票价却涨了不少:原来硬卧260元,现在要307元;软卧以前400元,现在得花474元。
这事儿一传开,网上立马分成两派。有人说新车坐着舒服,噪音小,涨点价能接受;也有人不理解,时间没缩短,凭啥要多花钱?其实大家吵的核心就一个:铁路说的“服务升级”,到底配不配得上多掏的那几十块?
先说说这列车到底变了啥。以前的Z38用的是25T型车厢,全是卧铺,晚上发车早上到,中间一站不停,想睡个整觉的人特别喜欢。现在换成的CRJ1C型“绿巨人”,是复兴号家族的一员,最高时速从140公里提到了160公里,用的是电力牵引,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坐车时噪音小了很多,不会像以前那样总听到铁轨的轰隆声。
运营上也有调整,以前Z38只停起点和终点,现在D38会在信阳站、石家庄站停,拉上中途的乘客。座位也变了,除了保留卧铺,还加了二等座,整车能坐800人,比原来多装200人。这调整看着是为了方便更多人,可有人犯嘀咕:多停两站会不会耽误时间?加了二等座,卧铺会不会更难抢?
再算笔明白账,看看不同人受影响有多大。原来Z38只有卧铺,硬卧260元、软卧400元;现在D38多了个二等座,打5.3折只要197元,对想省钱的短途乘客挺友好。但常坐全程的长途旅客就不一样了,硬卧多花47元,软卧多花74元,要是每个月都坐,一年下来得多掏几百块。
不过对中途旅客来说,这倒是个好消息。比如以前想从信阳去石家庄,可能得转车,现在直接坐D38就能到,不用再折腾,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这次升级不是对所有人都一样,长途旅客多花钱,中途旅客得方便,短途旅客多了便宜选择,3类人的感受完全不同。
为啥铁路要这么调整?其实背后有三个原因。一是运力提升了,能多装200人,跑一趟能拉更多乘客,这是规模效应;二是现在高铁网络越来越密,很多长距离乘客会选高铁,普铁就得调整定位,多服务区域内的短途和中途旅客;三是想开拓中途市场,像信阳、石家庄这些站点,以前没通这趟车,现在加上后,能吸引更多当地乘客。
可问题也在这儿,铁路觉得是升级,部分乘客却没感觉到值。比如硬件升级花了钱,但乘客没觉得“值回票价”——时速快了20公里,可全程时间没少,噪音小了是舒服,但多花的钱和这点舒服比,到底划不划算?还有,坐得远的人多花钱,坐得近的人得实惠,这种“剪刀差”让不同乘客意见差得特别大。
看看国外的情况,日本和欧洲也有过类似的列车升级,他们通常不会一刀切涨价,会根据乘客坐的里程定溢价,坐得近涨得少,坐得远也不会涨太多。而且他们会平衡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既考虑铁路的运营成本,也不让乘客负担太重。是不是也能参考这种思路?
其实要解决这个争议,有几个办法可行。是差异化定价,别管坐多远都涨一样的钱,比如坐500公里以内涨10元,500到1000公里涨30元,1000公里以上涨47元,按里程分段来,这样更公平。还有,要是卧铺没卖完,快开车时打折,既能减少浪费,也能让乘客得实惠。
是让服务价值更透明。铁路升级后,到底花了多少钱在硬件上,噪音降了多少分贝,座位舒适度提升了多少,这些都可以公示出来,再找第三方机构评估舒适度,让乘客清楚知道涨的钱花在了哪儿,不是光听铁路说“升级了”。
最后,得照顾特殊群体。比如学生党,本来生活费就不多,要是学生票能保持5折,不管列车怎么升级都不涨价,能减轻不少负担。对常坐长途的旅客,也可以搞个忠诚计划,比如坐满10次送一次折扣,这样也能让他们觉得划算。
未来铁路升级肯定还会继续,比如怎么把160公里时速动车组的成本降下来,让票价更亲民;怎么从只负责“把人送到地方”,变成让乘客在旅途中更舒服,比如多装USB接口、改善餐食。甚至可以让乘客参与设计服务,比如大家都想要更宽敞的座位,就多考虑这个需求。
说到底,铁路升级不是坏事,硬件越来越好、运力越来越强,最终是为了方便大家。但升级过程中难免有阵痛,关键是要让乘客明白升级的价值,平衡好技术进步、运营成本和用户体验这三件事。更重要的是,多听听乘客的意见,建立一个反馈机制,比如升级前问问大家的想法,升级后根据反馈调整,这样才能让铁路升级真正帮到更多人。
毕竟,铁路是给老百姓服务的,好的升级不该是“铁路说了算”,而该是“大家都满意”。现在的争议不是终点,而是让铁路服务变得更好的新起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