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个新闻,说实话看得我心头一紧——小米汽车宣布召回超过11万辆SU7标准版,原因居然是L2级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在某些极端场景下可能“看走眼”。你没听错,11万辆!这数字一出来,朋友圈都炸了。有人说:“刚觉得小米这车挺‘上头’,转头就来个大雷?”也有人调侃:“雷总这波是被自己的‘雷’给劈了?”
但咱作为老司机,得冷静点看。这次召回的车型生产时间从2024年2月一直到2025年8月,横跨一年多,说明问题不是偶然,而是系统性风险。官方解释很直接:在开启高速领航辅助时,面对施工区、锥桶、静止障碍物这类“非标准路况”,系统识别和预警能力不够,万一驾驶员不接管,后果不堪设想。这话听着耳熟不?今年3月那起SU7高速撞施工设施致3人死亡的事故,现在回头看,简直是“打脸”现场。数据说系统在撞上前2-4秒才反应过来,这时候再踩刹车,神仙也救不了。
你说小米这是技术不行?其实真不至于。它的三电技术和智能座舱做得相当“顶呱呱”,尤其是那套澎湃OS,跟手机联动丝滑得让人想点赞。可问题是,智能驾驶这块,光软件牛还不够,感知硬件、算法训练、场景覆盖都得跟上。SU7标准版用的是单颗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组合,听着不错,但在复杂静态障碍物识别上,确实比不上那些堆料更狠的对手。
咱们拿它跟两位“老对手”比比看。第一个是特斯拉Model 3。特斯拉靠纯视觉方案打天下,FSD虽然还没完全落地,但它的AEB和自动辅助转向在高速上的表现一直挺稳。关键是,它全球几十亿英里的数据积累,让系统见过的“怪事”太多了。相比之下,小米刚起步,数据量差了一大截,遇到没见过的场景,懵圈也不奇怪。不过Model 3的内饰嘛……塑料感太强,坐进去像进了“极简风厕所”,这点上SU7完胜。
第二个对手是小鹏P7+。小鹏的XNGP系统在国内城市道路和高速都实测过,对锥桶、水马、临时路障的识别能力属于第一梯队。而且它全系标配双激光雷达,感知冗余更强。但价格呢?高配版轻松奔30万去,而SU7标准版才21.59万,性价比直接“支棱起来”。可便宜是有代价的——为了控成本,传感器少一颗,算法优化又没完全跟上,结果就是“便宜买,小心开”。
再说回这次召回本身。小米选择OTA远程升级解决,效率是高了,不用车主跑4S店,省时省力。但这事儿也暴露出一个问题:现在的智能车,是不是把太多“未完成”的功能提前搬上了车? 自动泊车出过问题,高速领航又出状况,用户成了“测试员”?去年11月那次自动泊车撞墙,就是因为云端授时故障,听着都不像大问题,却真能导致车辆“发疯”。你说气人不?老车主估计都快“气的蹦起来”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小米至少态度还算诚恳。发现问题,立马备案召回,不遮不掩。比起某些品牌出了事还嘴硬“驾驶员责任为主”,小米这波操作至少没“掉链子”。而且OTA修复也说明,智能汽车的生命周期变了——车不再是“买到手就定型”,而是能持续进化。只要后续更新够勤快、够靠谱,用户还是愿意给机会的。
再聊聊驾驶体验。我试驾过SU7,必须承认,这车开起来是真的“上头”。电机响应快得像闪电,百公里加速5.28秒,红绿灯起步基本没人能超你。底盘调得偏运动,过弯稳得一批,加上低风阻系数(0.195Cd),高速巡航安静又省电。内饰用料也舍得下本,皮质、金属、氛围灯搭配起来,完全不像二十万出头的车,说是“装逼利器”也不过分。后排空间对付家用也够用,后备箱还能放婴儿车,妥妥的“出片利器”——停哪儿都有人拍照。
但别忘了,再香的配置,安全才是底线。辅助驾驶只是“辅助”,不是“代驾”。你开着领航,眼睛可以放松,但不能闭上;脚可以轻搭刹车,但不能翘二郎腿。人,才是最后的安全阀。小米这次召回,表面上是技术补丁,深层其实是给所有智能车用户上了一课:别迷信科技,别把命交给代码。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那这车还能买吗?我的看法是——如果你懂车、会开车、对智能功能有合理期待,SU7依然是个“真香”选择。颜值高、性能强、智能化基础好,价格还厚道。但如果你指望它“全自动”“零接管”,那劝你再等等,或者直接加钱上高阶智驾版本。
反观整个行业,小米这波召回不是孤例。从蔚来到理想,从比亚迪到华为系,哪家没在智能驾驶上栽过跟头?但正是这些“跌冒烟了”的教训,才推动技术一步步往前走。
所以我想问问你:
这样的小米SU7,你会考虑入手吗?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辅助驾驶功能,你是更信任它,还是始终握紧方向盘?
如果让你在SU7、Model 3和小鹏P7+里选一个,你喜欢那个车呢?
评论区聊聊呗,咱们一起“上桌第一个动筷”,好好说道说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