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油门 踩出三地协同“加速度”

(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一脚油门 踩出三地协同“加速度”-有驾

  一辆车若有“出生证”,其“籍贯”一栏或许会写着“京津冀”。

  小米汽车与50多家京津冀供应链企业合作;长城汽车天津生产基地约30%的一级供应商位于京津冀地区;傲锐汽车部件(天津)有限公司80%的订单来自北京奔驰;河北廊坊莱尼线束系统有限公司有30多位工程师来自天津……

  京津冀正逐步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同握产业“方向盘”,协力“共造一辆车”。目前,天津已有120余家关键零部件企业进入小米汽车、理想汽车等北京整车制造企业的供应链,河北省则有220余家零部件企业融入北汽集团、一汽丰田以及小米汽车等京津整车生产体系。京津冀区域内,整车企业与数百家零部件企业紧密“链”接,三地汽车产业产值突破8400亿元。

  汇聚于一辆汽车的创新链、产业链与供应链,驱动着京津冀区域高质量发展驶入“加速区间”。

  龙头引领 车企加码就近采购

  从“1小时零部件配套圈”到“2小时汽车产业圈”,一辆辆带有“京津冀协同基因”的汽车,凭借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将三地轰鸣的生产车间串联成一条跨区域、无边界的“生产线”。

  在小米汽车总装车间,每76秒就有一辆崭新的小米SU7(车型名称)下线。支撑这一高效生产的,是产业链各环节的精准配合——小米汽车约22%的零部件来自京津冀地区。“我们已与50多家京津冀供应链企业合作,未来也将重点加强对优质供应商的技术培育与合作。”小米汽车供应链部采购总监徐忻说。

  为提升供应链韧性和生产效率,整车企业持续加大就近采购力度,将供应链的“毛细血管”向周边区域延伸。

  长城汽车天津生产基地作为长城汽车(总部位于河北保定)的重要布局,设计年产能达50万辆。

  “我们的新产线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即将投产新车型。项目投产后,将带动近百家天津本地零部件企业实现转型升级。”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哈弗分公司采购副总监任晓凯表示,该基地与全国约500家一级供应商合作,其中30%左右位于京津冀地区,天津本地零部件采购额占比近30%。

  这种高效协同与区域一体化的产业链布局,不仅显著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也极大增强了区域制造业的竞争力。

  在一汽-大众天津分公司的生产车间,单车最快生产节拍仅需55秒。作为一汽-大众中高端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的主要生产基地,该公司已累计生产整车超过140万辆。“在一辆整车中,你可能会看到天津的变速箱、河北省的蓄电池,以及北京的玻璃升降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天津分公司的317家一级配套供应商中,近20%集中在京津冀地区,其中天津本地一级供应商达54家。

  据介绍,目前,一汽-大众已形成覆盖长春、成都、佛山、青岛、天津五大生产基地的布局,供应商超1900家,下游经销商超1500家。今年1至8月,一汽-大众终端销量达97.6万辆,位居合资车企销量第一。

  “链”上发力 配套企业加速集聚

  从“共造一辆车”到“同铸一条链”,面对京津冀车企日益增长的就近采购需求,三地数百家汽车零部件厂商积极对接、协同发力,持续释放区域协同发展的强劲聚合效应。

  不久前,天津泓德汽车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泓德)在一场行业展会上展出了一辆近期上市的小米YU7(车型名称)。这辆车的前挡风玻璃可不是一片普通的玻璃——车速、油耗、导航等原本分散在仪表盘上的信息,被巧妙地“藏”进玻璃的特殊黑区中,驾驶员目视前方即可一览无余。据该公司市场部经理张辉介绍,他们正在为多家车企研发同类型智能玻璃方案,更多创新产品正在推进中。

  作为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天津泓德主要从事汽车玻璃及其零配件的生产与销售,目前设计产能达450万套,与长城汽车、北汽集团、理想汽车、小米汽车等知名车企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近一半原材料来自京津冀地区,实现了就近取材,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张辉说。

  在京津冀地区,像天津泓德这样的汽车供应商与整车龙头企业紧密衔接,构建起协同联动的区域合作格局。

  日前,记者走进河北廊坊莱尼线束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廊坊莱尼线束)的生产车间,一捆捆车用线束经过数十道工序陆续下线。“这条生产线专供北京奔驰新能源汽车,平均每4秒就能产出一根线束。”廊坊莱尼线束工程师刘炎捷告诉记者,汽车的安全行驶离不开遍布车身的精密导线系统。眼前这一盘盘“线疙瘩”,正是新能源汽车的“神经网络”——从系统供电、信息显示到故障诊断提示,一辆车至少需要1500条导线。

  作为北京奔驰的供应商,廊坊莱尼线束拥有31条奔驰产线,年产能高达72万台套。“我们的客户大多分布在京津冀地区,超过一半的供应商也来自京津冀,比如,这些产品原材料就是天津武清的一家企业供应的,距离近、运输快,一般两三个小时就能送来。”刘炎捷告诉记者,他来自天津蓟州,自2021年入职以来,便开启了天津、廊坊的“双城生活”。在这家公司,像他这样来自天津的工程师还有30多位。

  眼下,京津冀三地汽车产业间的合作持续深化。

  不久前,在天津举办的一场汽车行业展会上,记者见到了廊坊京兆塑胶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张鹏。“目前,我们已与40多家天津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据他介绍,该公司专注于塑胶颗粒的生产与销售,业务范围覆盖汽车、电子、电器、化工等多个领域,年产能达4万吨,去年产值约3亿元。在汽车领域,他们不仅与比亚迪、东风新能源、长安汽车等知名品牌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还作为二级供应商融入汽车产业链。

  随着京津冀“1小时零部件配套圈”日趋成熟,数百家配套企业加速聚集,推动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了三地汽车产业价值链水平。

  协同共进 汽车产业能级跃升

  随着京津冀汽车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深入,我市汽车产业展现出稳健的增长势头与显著的集群效应。今年前8个月,我市汽车产业完成产值超1600亿元,已成为区域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作为天津汽车产业的核心承载区,滨海新区集聚了一汽丰田、一汽-大众、长城汽车等一批整车制造企业,产业链条完整、企业集聚度高。目前,滨海新区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共有规上工业企业121家,今年1至9月完成产值1305亿元,累计增速6.1%。

  “我们正在配合合作伙伴规划布局二手商用车再制造业务,将重点开展车辆上装、核心部件的再制造,致力于打造商用车再制造产业生态圈。”天津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远程新能源)总经理邓涛说。

  浙江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有限公司是天津远程新能源的母公司,主要生产适用于公路、港口、物流园区、矿区等场景的重卡、轻卡、小微卡以及各类专用车和新能源客车,目前已有1200辆醇氢电动新能源车应用于天津的公交、城际客运、港口及物流园区运输等场景。邓涛表示,今年,企业启动了新一轮业务推广,重点发展无人物流车、专用车及再制造项目,预计未来2至3年带来近10亿元的各类采购需求,“我们在新业务采购中坚持‘就近原则’,优先选择京津冀地区的优质供应商。”

  在整车企业带动下,滨海新区已初步形成涵盖发动机、变速器、底盘部件、传动系统、车身附件及模具、轮胎、涂料等在内的完整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汇聚了200余家零部件配套企业,产业链协同效应不断增强。

  一大批扎根天津的汽车产业链企业形成了强大的“链式效应”,进而吸引了一批关键配套项目落地——总投资11.53亿元的长城汽车天津曼德零部件配套项目开工,预计今年年底,新建的光电和热系统两个工厂竣工;中汽新能落户滨海高新区,将进一步完善天津新能源动力与储能电池的产业链生态。

  不仅在滨海新区,武清区的汽车产业协同也在加速推进。为打造“1小时零部件配套圈”,北京顺义、天津武清与河北廊坊三地携手共建“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

  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武清)位于京津产业新城京清汽车产业园,周边100公里半径内聚集了18家整车企业。在园区的停车场,人们常能看到“京”“冀”打头的车牌。目前,京清汽车产业园已集聚300余家实体企业,其中不少与北京奔驰、小米汽车、理想汽车等知名车企达成稳定配套合作。截至目前,园区引进了113个项目,在落地的实体项目中,汽车项目有19个。

  在位于京清汽车产业园的傲锐汽车部件(天津)有限公司,每60秒可生产一个车用隔音包,不到2分钟下线一套车用地毯,产品检测合格后,1个小时左右就能运抵北京奔驰,北京奔驰订单约占其业务总量的80%。

  “这是我们打造的新生产线,不久前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以保障来自北汽集团、小米汽车和理想汽车的新订单。”该公司运营经理于四垒告诉记者,目前,公司一半以上的员工来自京冀两地。

  武清区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作为主攻方向,现聚集了新伟祥、日进、海斯坦普等150余家汽车相关企业,其中超75%的企业为北京奔驰、小米汽车、理想汽车等北京车企提供配套服务,到2027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预计达350亿元。

  近年来,京津冀汽车产业协同步伐加快。三地着力深化汽车产业链协作,通过共建研发平台、共享检测资源、共拓市场应用,优化汽车产业布局,已形成覆盖设计研发、生产制造、检测认证的完整产业链。一个更具竞争力的世界级汽车产业协同创新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