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8万到32.98万,问界M7的价格像一道拦路的门槛,刚好卡在你钱包和自尊心之间。
进店那天下着点小雨,前台小姐姐笑容标准得像AI,递上茶水,嘴角一抿,问我:“先生,预算多少?”
我差点没脱口而出:“我预算25,但心气三十啊!”
她眨眨眼,推了推那张价目表,表情比车还高级。
你要高配?
激光雷达、空气悬架甚至360度全家桶套餐,通通给你凑齐。
不想多花?
低配直接砍得干干净净,像火锅里只剩下白菜和豆腐。
厂家手里的算盘,比我爸当年给我算学区房还精。
就像朋友说的,成年人买车,钱包和面子都要平衡,别让自己在亲戚群里掉价。
有时候夜深翻朋友圈,看到有人晒刚提的问界M7,配文“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
这话要是搁在去年年底新能源补贴退坡那会儿,估计能引发一场“等等党”大撕逼。
那阵子,谁不是一边比配置一边刷二手车行情,有人一咬牙冲进4S店,转身发现价格跳水,心里那叫一个堵。
也有兄弟等到补贴彻底没了,转头看准新车,价格倒是香了,配置没了,后悔得脚趾抠地。
问界M7的价格区间像是故意给你留白,气得人直挠头。
刚好踩在理想L7的尾巴上,价格低个一两万,配置又多了点。
你要说卷,真是卷得明明白白。
厂家这波心理战玩得极溜,不光是“咬牙能买”和“再等等就亏”的拉扯,更像是“你再观望,厂家再出新花样,归根结底还是你买单”。
其实买车这场戏,场外观众比主角还多。
亲戚朋友、邻居八卦,谁都能来一嘴点评。
上个月表哥买车,直接被家里人问:“啥配置?高配吗?激光雷达有没?空气悬架有没有?”
他说低配,瞬间气氛尴尬,像过年红烧肉里夹进了榨菜。
现在的年轻人,消费升级的本质是:希望花小钱,办大事;要面子,也要里子。
新能源市场这两年热闹得像春运抢票,厂家不怕你不纠结,就怕你不焦虑。
特斯拉降了,小鹏理想跟着卷,问界这波卡位战术,纯纯心理博弈。
你以为自己很精明,能薅到羊毛,结果厂家早把你琢磨透了。
买车这事儿跟买基金一样,等涨了想抄底,跌了又怕套牢。
最后买的不是车,是心安理得。
偶尔翻翻数据,新能源SUV销量榜单,问界M7和理想L7你追我赶,谁都不服谁。
问界M7今年前五月销量突破4万台,理想L7差不多,但人家高配卖得更欢。
老话讲,买车不怕选错,就怕买贵。
厂家用价格刀子剖你心理,说得好听是错位竞争,实际上就是让你在预算和欲望之间坐过山车。
其实,车企和消费者都像赛场上的球员,谁都想赢。
厂家怕库存压手,消费者怕做了韭菜。
去年年初,理想还在吹高端智能,问界一看,直接卡位,价格压低一截,配置往死里堆,把市场搅和得天翻地覆。
谁还不是在焦虑和自信之间左右横跳?
坐在展厅里,茶喝到一半,心里那点小九九快藏不住。
低配也行吧?
反正车标够硬,回家还能吹两句。
可销售一句“高配才有激光雷达哦”,心里咯噔一下,钱包又紧了。
成年人哪有容易的事?
买车都像在玩心跳,不是怕被宰,就是怕落后一步。
其实每次新车上市,舆论场都跟开盲盒一样,网友比车评人还专业,键盘侠隔空喊话,“这价格,谁买谁冤大头!”
可真到了选车那步,谁不是一边吐槽一边乖乖掏钱。
你说“等等党”永不为奴,现实是厂家一波促销,朋友圈又多一辆新车提车照。
有意思的是,各大车企都在玩心理战,消费者却总觉得自己能赢。
价格战打得热闹,配置堆得满满,谁也没落下SEO关键词,新能源SUV、智能驾驶、理想L7、问界M7、补贴退坡……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只要你在网上搜,分分钟冲到首页。
谁笑到最后?
没人知道。
昨天决定买的,今天发现降价;今天纠结的,明天又出新款。
问界M7的定价,像极了生活里的小算盘,算盘珠子拨来拨去,最后还是得自己掏钱。
你说厂家套路深,其实每个人都在“咬牙能买”和“再等等就亏”之间徘徊。
说到这儿,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画面:某天夜里,两辆问界M7停在小区门口,一个高配,一个低配,车主互相点头,心照不宣。
低配的琢磨着“下次一定上高配”,高配的摸摸车标,心里盘算“其实也差不了多少”。
成年人嘛,表面平静,内心戏比综艺还精彩。
买不买,买什么,怎么买,归根结底还是你自己的事儿。
厂家出牌,消费者接招,这场心理游戏,谁也不能说自己稳赢。
你琢磨着理性分析,厂商盯着你的小心思,最后一拍桌子,车钥匙到手。
至于焦虑,不如直接问问自己:下次进4S店,是先喝茶,还是先看配置表?
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