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小米YU7上市,谁还能顶得住?

下半年小米YU7上市,谁还能顶得住?

新势力的车圈,这两年变脸比翻书还快。前阵子在修理厂蹲点的时候,老张师傅还感慨,说理想今年上半年卖得其实不赖,光6月就有3.6万辆出去了,上半年加起来20万台。但你细抠每个月数字,那味儿就出来了。1、2月份,小鹏突然冒头,一下子把理想摁住了头。那会儿群里都在传,说王凤英带着小鹏终于“起死回生”,有人开玩笑说要给她发个锦旗。

到了三四五六这几个月,又轮到零跑抢风头。这事挺魔幻——零跑C10不是主打“理想平替”吗?结果现在销量反超正主,六月交付都快5万台,比理想多一大截。我表弟买C10就是冲着性价比去的,还特意跟我嘚瑟:“兄弟,你那L8落地贵两万,我这配置全都有。”不过他最近吐槽车机卡顿,有时候导航半天没反应,还得重启。

下半年小米YU7上市,谁还能顶得住?-有驾

七月初赶上理想十周年,公司又来了一波组织调整,把研发和销售合并成什么智能汽车群组。我记得去年他们刚改过一次,这回是第二次折腾了。有意思的是李想直接调低了二季度目标,以前喊12.8万辆,现在降下来点,看样子压力真不小。

新产品倒是马上要来了,一个六座纯电SUV i8,还有九月上的i6五座版。我们几个朋友商量着等i8上市后去店里试驾,据说空间大到能横躺仨成年人,但第三排舒适度到底咋样,还真没人敢打包票。

再看小鹏,今年何老板估计也是一边乐一边愁吧。本来G6、MONA M03这些爆款撑场面,六月交付3.4万辆,同比涨幅吓人,可惜第一的位置刚捂热乎,就被零跑给抢走。不过他们年初定的目标完成了一半多,在车友群里已经算很牛气了。据说接下来押宝G7,但身边有同事吐槽悬挂偏硬,高速过弯侧倾明显,不太适合家用。“买菜通勤行,高速飘一点。”这是我们公司老司机阿强的话,他对底盘挑剔出了名,每次聊悬架总能扯出十分钟。

下半年小米YU7上市,谁还能顶得住?-有驾

蔚来的日子更难熬些。从去年开始勒紧裤腰带搞改革,全员经营模式推出来后,有部门直接砍掉或者合并。听说世界模型NWM也开始推送到ET9和5566系列,新芯片神玑NX9031上线以后,好像单车毛利提升不少,不过具体效果还有待观察。我有个同学做蔚来售后,他悄悄告诉我,“今年考核指标比以前狠多了,不赚钱的业务线直接收缩。”

蔚来的三品牌打法——自家旗舰、乐道、萤火虫齐上阵。六月乐道卖出去6400辆,小萤火虫也近4000辆,都创纪录。但投资圈的人私下议论,说这样烧钱搞三条线,到底能不能扛住还是未知数。有段时间大家都盯着四季度,看是不是能冲击5万台/月,不过毕竟市场变化太快,很难讲准。

再往传统厂商瞅,比亚迪依旧稳坐钓鱼台。今年上半年214.6万辆,同比涨33%。王朝网和海洋网加一起195万出头,其它高端品牌像方程豹、腾势啥的,也各自分担任务。但增速没以前猛,而且高端化一直被诟病。有位南方客户直言,“黑科技可以,但细节处理拉胯。”比如他提的新仰望U9副驾驶异响问题,两次进站才解决好。他老婆嫌内饰塑料感重,说“这个价位应该更精致”。

下半年小米YU7上市,谁还能顶得住?-有驾

海外市场倒是一枝独秀,上半年出口47万辆,在巴西澳洲欧洲都干过特斯拉。这几年见惯国产崛起,也只有比亚迪这种体量才能拼出口数量。不久前邻居换皮卡,也是选BYD,看中的是动力系统耐造、省心。他们村路况烂,经常涉水,那种工况油电混动优势一下就体现出来:冬天冷启动没迟滞,加油门响应灵敏,用他自己的话讲,“农村用起来就是实惠。”

吉利则另辟蹊径,把旗下资源整成一个拳头,各种品牌整合归队,比如极氪回归银河麾下。今年累计销量140多万,同比增长47%,新能源部分尤为亮眼。据我了解,他们内部现在对重复建设抓得特别严,一旦发现哪个环节冗余立马整改。这种打法虽然短期看不到特别惊艳的数据,但长远来看省成本效率高。“吉利这步棋算活明白咧!”维修店师傅经常这么念叨。他们最近还复兴欧拉品牌,希望靠纯电补齐短板,下半年准备推俩新车型填补空档。不过哈弗H系保养费一直被抱怨偏贵,有网友晒账单:一次基础保养700块上下,比竞品略高些。而且据北方用户反馈,新欧拉冬季续航缩水厉害,大约只剩原标称60%左右,这也是不少人犹豫原因之一。

下半年小米YU7上市,谁还能顶得住?-有驾

长城方面,今年动作频繁但成绩一般,上半年57万辆,只涨2%。新能源转型路途坎坷,他们决定让欧拉独立运营,再赌一把女性及年轻用户市场。在维修圈流传一句话:“哈弗皮实耐糙,就是配置升级慢。”据吴会肖透露,今年重点还是放在哈弗与欧拉两个核心产品线上。另外2025年计划推出两款纯电新品,要填补微型/小型领域空白。不过目前售后反馈显示部分早期PHEV车型存在变速箱偶发异响的问题,好在厂家响应速度较快,大多数可免费召回检修解决。

聊完这些巨头,再看看最炸裂的小米YU7。一场发布会结束不到几分钟,大定破20万,一小时将近29万,18小时锁单24万个——这个数据吓坏同行。当时微信群疯传截图,有人开玩笑问雷军是不是偷用了黄牛脚本刷订单。当然实际交付才是真功夫,现在App显示最快38周才能提Max版,新出的Pro版甚至要等一年左右。不少急性子的消费者转投别家,于是智己、极氪等纷纷推出5000元兜底报销政策,为的是拦截那些排队焦虑的小米准车主。我认识一个哥们本来订SU7 Ultra,因为老婆怀孕临时改订智界R7,人家销售顺嘴一句“小米退款慢”,他果断签约走人。这类故事其实市面上一抓一大把,可见供需矛盾真实存在,并非虚炒噱头那么简单。(参考:中国证券报)

下半年小米YU7上市,谁还能顶得住?-有驾

产能成为最大瓶颈,目前官方数据显示六月份交付2.5万辆左右,而1-5月每个月基本稳定在2-3万人上下。如果生产跟不上需求,就容易出现溢价或二手倒挂现象,我们楼下一户业主甚至靠提前拿到SU7赚了一笔差价转手卖掉,据他说净赚8000块钱——这种操作只能趁早尝鲜,否则风险很大。(信息来自易车App)

至于特斯拉Model Y,从去年六月到今年五月总共44多万辆,每月平均3.6万元级别,是雷军心里的“小目标”。不过2024年底以来特斯拉国内销量有所滑坡,同时价格策略也越来越灵活,比如最新长续航Model 3价格上涨1万元,而Y系列暂未调整,让外界猜测是不是受到了YU7刺激所致。一位上海销售私信爆料:“最近问Y的人少很多,都盼着降价或者出新配色。”

下半年小米YU7上市,谁还能顶得住?-有驾

华为鸿蒙智行则继续闷声发力。今年五月全系交付突破4.4万吨(官方口径),六月又刷新历史纪录达52747辆。其中M9和M8表现突出,没有竞品威胁,所以还能保持领先地位。而与YU7正面对抗的智界R7,自从去年11月首发后三个月连续破万元,如今逐渐乏力,仅剩5000余辆/月水平。据业内分析主要因为25款车型切换节点撞档导致库存消化缓慢,加之消费者观望情绪浓厚。同事老李曾试驾R7回来评价:“隔音做工不错,就是中控屏幕反光严重,中午太阳大的时候啥也看不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高端新能源领域竞争越来越卷,不仅国产自主厮杀激烈,就连奥迪宝马奔驰这些传统豪强,也重新审视自己路线布局。一时间谁输谁赢真不好断言,我身边不少老司机干脆持币观望,只盼技术更新再等等,总结一句话:现在买车,要么图便宜,要么追体验,中间地带最尴尬。

下半年小米YU7上市,谁还能顶得住?-有驾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见于行业公开报道及真实生活经验,如中国证券报、易车App等处均可查证相关数据片段。如遇疑惑,请结合实际购/用/养情况综合判断决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