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您要是开过或者坐过朋友的新能源车,可能会有个感觉,就是这车开起来怎么这么顺滑,一点儿换挡的感觉都没有。
这其实是因为,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纯电动汽车,已经不再需要我们传统燃油车上那个结构极其复杂的变速箱了。
这就带来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些曾经在汽车行业里呼风唤唤雨,靠着生产变速箱赚得盆满钵满的国际巨头,比如德国的采埃孚和日本的爱信,它们现在该怎么办呢?
难道这些曾经掌握着汽车核心技术的“王者”,真的要被时代无情地抛弃了吗?
这件事的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转型大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彩。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为什么电动车可以这么“硬气”,直接就把变速箱这个重要部件给省掉了。
这得从两种车的“心脏”——发动机说起。
燃油发动机就像一个有点偏科的学生,他只有在某个特定的转速区间里,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性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最有劲儿、最省油。
如果转速太低,车子就没力气,软绵绵的;如果转速太高,发动机就会嘶吼,不仅费油,对机器本身也不好。
所以,变速箱就应运而生了,它就像一个随时在旁边调整的教练,通过不断地切换大小不同的齿轮组合,也就是我们开车时说的“换挡”,来确保发动机能一直保持在它最舒服、最高效的那个“黄金工作区”里运转。
可以说,没有变速箱,燃油车就是个“残废”。
但电动机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它是个全能选手。
从车子启动的那一刻起,它就能立刻爆发出最大的力气,而且在从低速到高速的几乎所有转速范围里,它的工作效率都非常高,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它没有所谓的“黄金工作区”,因为处处都是它的高效区。
既然它自己本身就这么能干,自然也就不需要变速箱这个“教练”来帮忙调整状态了。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家用的纯电动车来说,只需要一个结构非常简单的减速器,把电机极高的转速降低到车轮能正常使用的范围就行了,根本用不上那个由上百个精密零件组成的复杂变速箱。
这个技术上的根本变化,对于采埃孚、爱信这些公司来说,不亚于一场晴天霹雳。
它们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把变速箱从手动挡发展到4挡、6挡、8挡甚至10挡自动,做得越来越平顺,越来越智能,结果新能源车直接釜底抽薪,说我们不玩这个了。
这种打击是致命的。
数据不会说谎,以日本爱信为例,这家公司的6挡自动变速箱曾经是全球市场的香饽饽,我们国内很多车企都以能用上爱信变速箱为荣。
可在2022年,爱信的利润从前一年的460亿日元,直接腰斩到了216亿日元。
德国的采埃孚日子也不好过,它在北美的一个工厂,不得不投入5亿美元巨资去改造生产线,目的不是为了生产更多的传统变速箱,而是为了转向生产新能源车用的零部件。
这背后,是曾经的辉煌正在迅速褪色的无奈。
与此同时,我们中国的车企和消费者却感到扬眉吐气,过去那种被外国变速箱“卡脖子”的时代,似乎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您可能会问,难道这些家大业大的公司就这么坐以待毙吗?
当然不是。
这些能在市场上屹立百年的巨头,都有着极其敏锐的嗅觉和强大的求生欲。
它们正在用三种方式,进行一场艰苦卓绝的自救。
第一条路,是专攻那些还需要变速箱的“特殊”领域。
普通家用车用不上,不代表所有车都用不上。
您想啊,一辆装了几十吨货的大卡车要爬一个很陡的坡,如果只靠一个挡位的电动机,那得需要多大的电流?
对电池和电机的压力都非常大。
这时候,变速箱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采埃孚就推出了一款专门给重型电动卡车用的电驱桥系统,里面巧妙地集成了一个两挡变速器。
在爬坡的时候用低速挡,可以把电机的力量放大好几倍,让卡车轻松上坡;在平路上高速行驶时,切换到高速挡,又能保证车辆的经济性,更省电。
同样,在那些追求极致性能的超级跑车上,变速箱也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
比如保时捷的纯电跑车Taycan,它之所以加速那么迅猛,就是因为它用了一台采埃孚提供的两速变速箱。
起步时用一挡,能获得闪电般的推背感;速度上来后换到二挡,可以跑出更高的极速,同时保证高速巡航时的效率。
第二条路,是抓住混合动力汽车这个过渡市场。
在整个汽车市场完全变成纯电动之前,混合动力车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选择。
当我们的比亚迪DM-i用一套非常简洁高效的混动系统赢得市场喝彩时,采埃孚这些公司则在为那些传统的汽车大厂提供更复杂的混动解决方案。
它们开发出的8挡、9挡混动专用变速箱,能把发动机和电动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各种工作模式。
比如在市区拥堵路段,可以完全用电行驶,安静又省油;到了高速公路上,发动机就进入最高效的工作状态,一边开车一边给电池充电,完全没有里程焦虑。
对于那些拥有庞大燃油车用户,又想平稳向电动化转型的老牌车企来说,这种技术方案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
但要说最厉害的转型,还得是第三条路,那就是把看家本领从硬件转移到软件上。
这些公司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并不仅仅是能造出精密的齿轮,而是它们对整个汽车动力系统传递和控制的深刻理解。
这种知识和经验,现在正在被转化成一行行的软件代码。
在爱信的工厂里,我们能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过去那些手上沾满机油、调试齿轮的老师傅,现在正和穿着防静电服的软件工程师坐在一起,共同开发控制电机的算法。
物理形态的变速箱可能在减少,但如何让动力传递得更高效、更平顺、更智能的这场“战争”,却转移到了新的战场。
采埃孚甚至开发出了一整套智能底盘和制动系统,它能通过软件算法,联动控制车辆的驱动、制动、能量回收和悬挂。
比如你一脚刹车踩下去,系统会瞬间判断,是应该让电机反转来回收能量给电池充电,还是启动传统的刹车片来制动,并且把这个过程做得让你毫无察觉。
这种把百年机械工程经验转化为智能电控系统的能力,才是它们最深的护城河。
然而,就在这些老牌巨头奋力转型的时候,它们也发现,时间不等人,尤其是在中国。
当它们还在为自己的两挡电驱桥构筑专利壁垒时,我们国内的供应商已经研发出了集成度更高、成本更低的“八合一”电驱总成,并且率先进入了800V高压平台时代,充电更快,效率更高。
更让它们感到压力的是,像特斯拉推出的皮卡Cybertruck,它用了四个电机独立驱动四个轮子,通过电脑软件就能精准控制每个轮子的扭矩,甚至能实现原地掉头的“坦克模式”。
这种全新的电子架构,从根本上瓦解了传统传动技术存在的意义。
这场竞争的本质,已经从谁的齿轮造得好,变成了谁的软件算法更聪明,谁的系统集成能力更强。
在爱信公司的陈列室里,一台锈迹斑斑的初代6AT变速箱,和旁边一台闪闪发光的集成式电驱模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仿佛是两个时代的对视,凝固了汽车工业正在经历的巨大变革。
燃油时代的轰鸣正在消散,传统变速箱的霸主地位也确实被动摇了。
但围绕着汽车动力效率的竞争,从未停止,只是战场从看得见的齿轮箱,转移到了看不见的电控代码、系统集成和能源管理之中。
这些输掉了传统变速箱市场的巨头们,并没有选择躺平,而是正在努力将自己百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像基因一样,植入到新能源汽车这个全新的生命体里。
这场无声的技术迁徙,关乎着这些百年企业的未来命运,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出行方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