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球汽车行业发生了一件大事,利润排行榜被中国力量彻底搅了个头朝地。外国巨头们本来打得火热,结果一个个都开始“过冬”,只有比亚迪这个中国品牌站在世界前十,硬生生拿下了第八的位置,着实出了一回风头,成为了这个排行榜里的“中国独苗”。
说起这份排行榜,丰田、大众、宝马、奔驰、奥迪、通用、现代这帮“老字号”照例榜上有名,但和以往风光的日子比起来,他们的利润一个接一个往下掉,往年赚的是盆满钵满,现在日子明显难过多了。德国的三驾马车、日本的家族企业、美国的大厂,哪家都没能独善其身。唯一勉强走出阴霾的,除了比亚迪,就是日本的铃木,但铃木本身体量不大,做不了什么大的风浪。这样的利润“大洗牌”,在汽车界可是稀罕事。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波利润集体滑坡的根子,说到底就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市场新能源车渗透率直接冲到了六成,提到电动车、混动车、插电混合动力,几乎全是自家品牌的地盘。每卖出十辆新车,有六辆是新能源,这个比例搁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尤其是比亚迪,靠着早年在新能源研发上的深耕细作,现在该收获果实的时候了。关键是,老外们还没能跟得上脚步,转型不痛快,市场份额眼看着被抢走一大半。
压不住火的,还有“价格战”。以前合资车风光无限,尤其是高端品牌,多少人为了圆个梦,不惜加价、等车。现在保时捷都打起了折扣,土豪的选择变得“亲民”不少;宝马、奥迪这些“坐上去才有面子”的车型,价格一降再降,十几万一张钞票都能进门,曾经望而生畏的豪车,如今也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波价格战,其实是被“卷”的。单靠品牌溢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市场被新能源汽车抢了一大块,剩下的燃油车想稳住销量,不杀价没招。以前大家一起过“肥年”,现在“肥肉”没那么多了,谁的胃口大谁就得先咽苦水。利润一下子薄下来,尤其是海外那些惯于赚高溢价的车企,受冲击最大。不光是市场份额的问题,更直接影响到了账上的“真金白银”。
比亚迪之所以能闯进全球利润榜前十,归根到底还是新能源赛道起步早。刮风下雨的时候提前搭好了棚子,等到新能源技术一成熟,发行量、技术积累全都转化成了竞争力。行业内的人都看在眼里,别的中国品牌虽然还没进入榜单,但同样在发力,大家卷着一起跟国外巨头抢地盘。新能源车技术越做越好,市场势能往家里倾斜,海外车企的头疼日子估计还在后头。
有人说这叫“内卷”,有人说是技术大浪淘沙。但对于消费者来说,确实算得上一件好事。过去买合资车要加价、要排队,还得琢磨“落地价”能不能接受,如今大牌随便选不说,甚至豪车也成了性价比之选。价格跳水,花更少的钱开更高级的车,谁会不乐意?想想之前为了买辆合资“标”四处奔走,和现在的欧气十足的“买车自由”,这滋味天差地别。国产品牌站到台前,不只是账面上漂亮,更是切切实实让大家的钱包省下了一大笔。“羊毛出在羊身上”,可现在“毛”全薅在了咱老百姓自己的身上。
翻翻那些利润榜单,前十二名里只剩一个比亚迪,孤零零地和一堆老外打擂台。剩下无论是德国、美国还是日本的汽车巨头,利润线都扁了,市场还得继续拼杀。比亚迪今年的利润是160.4亿元,站上老八,背后是一整条技术链自研的路子,也有国人对新能源接受度的急速提升做底气。剩下那些没进榜的中国品牌,也不是吃闲饭的,大家都在迭代技术、丰富车型、压低成本,憋着劲往前冲。用不了多久,前十名名单里也许又会多几个中国名字。
再看看海外车企的现状,别说豪华车了,连大众、丰田、本田这些平价品牌,也不得不靠降价吸引注意力。以往一辆A4或3系,早些年二十多万还得等车,现在十多万贴着成本线卖出去;曾经合资中级车卖得很吃香,现在价格直线跳水,一不小心就进了新能源的碗里。以前是“占着好地盘,随便要价”,现在成了“谁手快谁多吃几口”,“羊毛”这回全落在了买家兜里。
至于新能源技术本身,眼下的中国车企属于“试错期”已经过去,剩下就是拼硬实力和规模效应。智能驾驶,三电系统,电池能力、安全性创新,中国原厂开始带头做示范。比亚迪早早布局自产电池、芯片、智能中控,这些“核心”部件都握在自己手里,别人花高价买技术许可,比亚迪直接自给自足,成本自然比别人低。等人家还在核算“换代周期”,比亚迪的工程师已经开始琢磨下一代平台了。利润榜上的分水岭,其实就写在这一个“技术”字上。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新势力品牌没进前十,但增长势头也不可小觑。造车新势力、传统转型企业在国内“卷”的厉害,技术壁垒一层层被攻破,不需要多少年,下一次榜单上中国品牌的比重不用想也知道会更高。国外车企利润下滑成了趋势,疫情、供应链、能源转型问题旧账新账一起算,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品牌把市场抓在手里,价格战还得硬着头皮上。
谁都知道“打价格战”不是长久之计,但当下的局,除了跟着降价搏一把,也真没别的好路了。老外们还得花大价钱投入电动车技改、建设新产能,结果市场份额一天天缩水,利润怎么可能扛得住?而中国车企在自己主场发力,资金回流快,成本结构又低,天然占便宜。有些海外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合资公司都快成了“价格洼地”,一不留神就会蚕食掉利润。
消费者早已不是十年前那个只认外国标的买家了,现在大家买车精明得很,谁技术强、谁更实用、谁价格有诚意,心里都有一杆秤。新能源产品花样越来越多,配置越来越高,性价比越来越突出,再加上国家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完善,这场“洗牌”有点像当年家电业的国产替代,只不过速度更快,规模更大。
现在市场格局没那么讲“老子英雄儿好汉”了,谁能把产品性价比拉到极致,谁就能站得久。比亚迪的崛起只是中国品牌集体冒头的一个缩影,底层逻辑已经完全变了。谁能想象,几十年前的中国汽车产业还“跟在人家屁股后”,现在反过来逼得全球巨头改变思路,主动“请教”中国新能源怎么做。
至于未来的市场格局,没人能说准是不是一马平川,但可以确定的是,新能源汽车的“风口”正旺。海外巨头们如果不能尽快适应新玩法,估计榜单上能露头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中国品牌已经用实绩打破了外界的固有想象,谁再拿老眼光看中国汽车产业,只能眼睁睁看着被甩在身后。
说到底,这轮利润大洗牌,算是中国汽车行业打响的一个标志性胜仗。不止数据好看,更重要的是行业底气、技术实力和市场认可都翻了大跟头。风水轮流转,这次终于轮到了国产品牌在全球舞台上唱主角。
到了最后也不用长篇大论,能进步到今天这个地步,多亏了市场的激烈竞争,谁能想到,买辆高端车还能顺带薅一把世界大厂的羊毛呢?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