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汽车市场,提到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制造商之间的区别,“堆料”二字往往成为讨论的焦点。似乎只要说起国产新势力造车,大家脱口而出的就是“配置丰富”“科技感爆棚”“空间用料极致”,而提及传统车厂,则多了一份脸色发灰的“保守”,仿佛一场新老之间的暗战,胜负早有定数。可真相真的如此简单吗?
我们总喜欢将新势力的“大胆创新”和传统车企的“稳扎稳打”对立起来,一切归结为观念保守、技术落后、营销迟钝。可回望历史,底特律三巨头也曾是全球工业创新的象征,他们的设计师创造过无数风靡一时的经典车型;国内的合资车企,也没少在技术和做工方面花心思,只是转瞬之间,这份光芒似乎就被新势力的“堆料”广告淹没了。
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新势力敢于“全系标配”各种酷炫功能,从辅助驾驶到超大屏、再到丰富的舒适性配置,一副“装备你就选我”的姿态。而传统厂商面对同样的市场,总在“高配上见真章”,中低配令人意兴阑珊。这不是他们造不出来好车,只是在市场定位、配置策略的背后,传统势力过于信奉“分级定价”的原则,将豪华和实用硬生生割裂,价格成了门槛,配置成了筹码。
过去,汽车的技术属性和工艺极限,注定了动力系统是主角,舒适配置则作为“点缀”来拉升高配车型价格。但进入电动车时代,电池容量和电机参数本就容易调节,软件定义汽车的概念盛行,让硬件高度标准化、软件功能分级成了潮流。新势力车厂顺势而为,直接用“堆料”作为溢价卖点,安全、舒适、娱乐,一股脑堆上去,既吸睛又省事。
以特斯拉最新发布的Model Y L为例,这辆在中国首发的加长版Model Y,并未仅仅满足于多做两个座椅、拉长轴距,更是将“豪华配置”武装到牙齿。从可调头枕、腿托、航空座椅、电动扶手、座椅加热通风,乃至三排座椅的独立空调和风量分配;车内音响系统、纯平储物空间,以及全车多气囊的安全设计,都证明了特斯拉在“堆料”这件事上已经没有心理包袱。连传统认为“技术宅”的特斯拉都开始在舒适与豪华上做文章,传统车企的“惜配”就更显格格不入。
令人莞尔的是,堆料其实从来不是多高深的黑科技,它总归离不开供应链能力、成本控制和产品规划。对大多数拥有雄厚技术积淀的巨头来说,要把配置“拉满”,只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自身观念。可保守也好,谨慎也罢,老牌厂商始终仰仗过往的成功模式,对彻底颠覆家用车配置结构存有“路径依赖”,不舍直接把高端体验下放主流车型,生怕戳破了利润的窗户纸。但“市场用脚投票”,热烈的销量和高度的讨论,说明用户更愿意为产品价值本身买单,而不再为历史定价逻辑买账。
自研技术、灵活链条、感知用户的能力成为分水岭。对新势力来说,他们没有太多历史包袱,敢干,舍得下本,甚至乐于用“超配”赢得用户青睐。而大象转身之难,往往在于观念的枷锁。配置革命不难,比拼的不是谁更聪明、谁更有技术,而是谁更懂得顺应趋势,谁更勇于放下包袱,用实实在在的诚意,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汽车的下一个十年,早已不是动力参数、技术指标说了算的年代,舒适性、智能化、全场景体验才是新的主赛道。那些还在“年度改款加赠饰条”、在配置表上虚晃一枪的传统车厂,要明白过去精确设计价格阶梯、用配置分高低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如果不懂拥抱“堆料思维”,还固守“小步试探”,恐怕留给他们的创新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与其感慨技术已过时,倒不如承认,真正难以迈过去的,是观念上的沟壑。只有当汽车从“性价比之争”转向“价值比拼”,才会有更多消费者将掌声与订单双手奉上。市场说到底不是比谁会造车,而是谁能读懂用户、谁舍得下本、“堆料”到让人无话可说。等到那一天,传统车企或许才会真正明白,为什么“堆料”从来不是难事,难的是抛下自以为是的“老资格”,全力以赴“卷”进新时代里。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