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暴增2500万,全国路费缺口达3000亿,收养路费成关键趋势

最近有个事儿,聊的人挺多,就是关于新能源车要不要交养路费。

这事儿其实不新鲜,但凡开油车的朋友,看着隔壁车位上绿牌车越来越多,心里估摸着都嘀咕过。

这感觉就像食堂吃饭,你老老实实刷饭卡,总有那么一拨人用“新人体验券”吃了好几年,现在食堂说地主家也没余粮了,体验券得停了,这事儿就炸了锅。

咱们得先捋一捋,这笔账的源头在哪。

新能源车暴增2500万,全国路费缺口达3000亿,收养路费成关键趋势-有驾

中国的公路系统,特别是高速公路,那是世界级的基建奇迹。

但这玩意儿不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是真金白银铺出来的,而且后续的维护,更是个无底洞。

路面破了得补,桥梁隧道得检修,护栏绿化得保养,风吹雨淋日晒,每天都在折旧。

钱从哪来?

过去十几年,设计了一个挺巧妙的模式,叫“燃油税”。

这个制度在当年看,堪称完美。

它把养路费直接捆绑在油价里,逻辑特别清晰:你开车跑得越多,烧的油就越多,交的养路费也就越多。

这基本等同于“按里程付费”了,谁用路多谁多出钱,公平。

油车车主每次去加油站,看着跳动的数字,其实一小半都是在为自己脚下的路付费。

这是一个很稳定的“现金流”,支撑着庞大的公路网运转。

新能源车暴增2500万,全国路费缺口达3000亿,收养路费成关键趋势-有驾

但所有稳定的系统,都怕一个叫“技术突变”的东西。

新能源车,特别是纯电车,就是这个变量。

它们不用油,用电。

这就好比食堂的付费系统只认饭卡,结果有人直接带着电饭锅来,从墙上插座接电自己做饭,完美绕开了收费系统。

一开始,电饭锅少,食堂经理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还要响应号召搞“节能减排”嘛,算是一种姿态。

可现在情况变了。

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从可以忽略不计的1%,涨到了一个让系统无法忽视的比例。

十几、二十个点的渗透率,意味着整个公路使用者里,有这么一大拨人,是“纯消耗者”。

他们享受着平整的道路、清晰的标线、安全的桥梁,但并不为这些公共品的维护直接贡献资金。

这就产生了一个核心矛盾:一个为“燃油时代”设计的税收体系,如何在一个“油电共存”甚至未来“纯电为主”的时代里继续运转?

新能源车暴增2500万,全国路费缺口达3000亿,收养路费成关键趋势-有驾

答案是,它运转不了。

油车的保有量虽然还在,但增量几乎被新能源蚕食,存量也在慢慢被替换。

这意味着,燃油税这个“蓄水池”的水位,长期看是不断下降的。

而另一边,路网越修越长,车越来越多,维护成本却在刚性上涨。

一个口子进水越来越少,另一个口子出水越来越多,这池子迟早要见底。

所以,现在讨论的,压根不是什么油车和电车的“公平之争”。

油车车主觉得“凭什么我出钱给你养路”,电车车主觉得“我环保我省钱有错吗”,这都是站在自己立场的情绪输出。

问题的本质,是一个公共财政问题。

说白了,就是地主家真的快没余粮了,得想办法开源。

怎么开?目前看,无非两条路。

新能源车暴增2500万,全国路费缺口达3000亿,收养路费成关键趋势-有驾

第一条路,从“电”里收。

在充电桩的电费里加收一部分养路费。

这方案听着简单,但执行起来bug一堆。

首先,大部分电车车主的主要充电场景是家充桩,用的是居民电。

你总不能为了收养路费,把我家里看电视、开空调的电费也一起涨了吧?

这叫误伤友军,根本没法落地。

公共充电桩可以收,但家充的口子堵不上,这税就收得不明不白,等于惩罚那些没条件装家充桩的用户。

第二条路,也是目前看更靠谱的,就是回归本源,直接“按里程收费”。

彻底抛弃跟“能源形式”挂钩的模式,不管是油车、电车、氢能源车,还是以后什么我们想象不到的车,收费的唯一标准就是你在公共道路上跑了多少公里。

跑得多,交得多;跑得少,交得少;不开车停着,一分不交。

新能源车暴增2500万,全国路费缺口达3000亿,收养路费成关键趋势-有驾

这回到了“谁使用,谁付费”的商业底层逻辑,无可辩驳。

技术上,这事儿在今天已经不难了。

每辆车都有GPS,配合车联网和大数据,精确计算里程易如反掌。

当然,这里面会牵扯到个人隐私的问题,数据怎么脱敏,怎么监管,这是个大工程,但起码技术路径是通的。

海南搞的那个“自由流收费”试点,虽然官方出来辟谣说还没正式实施,但其实就是在为这个方向探路。

如果真要按里程收费,那对每个人的影响是什么?我们来算笔账。

对油车车主来说,短期看可能是个好消息。

因为理论上,燃油税会被新的“里程税”替代或大幅降低。

如果你的车油耗高,或者大部分时间在市区拥堵路段龟行,里程没多少但油烧得飞起,那你的负担可能会减轻。

反之,如果你是跑长途的,一年几万公里,那就不一定了。

新能源车暴增2500万,全国路费缺口达3000亿,收养路费成关键趋势-有驾

对电车车主来说,这无疑是“政策红利期”的结束。

过去几年享受的“免票”待遇没了,用车成本会实打实地增加。

一年跑两万公里,按每公里一毛钱算,就是2000块;按两毛钱算,就是4000块。

这笔钱,不多不少,但足以改变很多人当初买电车时的经济账。

当初宣传的“一公里几分钱”的用车成本,得把这笔养路费也算进去了。

所以你看,这本质上是一次公共服务成本的重新分配。

它不是为了惩罚谁,也不是为了偏袒谁,而是因为旧的分配方式已经失灵,必须建立一套新的、能适应未来的系统。

这个过程肯定会有阵痛,早期享受红利的人会感到失落,长期承担成本的人会感到一丝慰藉。

拉长时间轴看,这事儿是必然的。

任何一个行业,在发展的初期,都会有各种政策倾斜和补贴,这是为了扶上马,送一程。

新能源车暴增2500万,全国路费缺口达3000亿,收养路费成关键趋势-有驾

但当它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能跟传统行业分庭抗礼时,就必须把它拉回到同一个竞争规则下。

新能源车行业已经过了需要“捧在手心”的婴儿期,进入了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成年期”。

为自己使用的公共设施付费,就是成年人最基本的责任之一。

当然,政策制定需要智慧。

比如,费率怎么定?

能不能根据路况、地区、时段做动态调整?

高速公路已经收了通行费,里程税怎么衔接,会不会重复收费?

这些都是需要精细化考量的技术问题。

一刀切肯定不行,必须得有充分的调研和讨论。

但无论如何,方向是明确的。

那个电车可以“白吃午餐”的时代,终将过去。

这无关对错,只是周期使然。

共勉共戒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