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车展以36万平方米的展区、超百款新车首发的盛况,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焦点。 然而,在这场科技与流量的狂欢中,小米YU7、理想i8、小鹏G7等备受期待的车型却集体缺席。 它们的“隐身”,背后是车企对市场竞争的谨慎权衡,也是技术迭代与战略布局的深层博弈。
作为小米汽车首款纯电SUV,YU7的缺席无疑令人遗憾。 尽管其参数亮眼——4999mm车长、3000mm轴距、最高820km续航,以及对标特斯拉Model Y的野心,但多重压力迫使小米按下暂停键:
安全信任危机:3月底SU7试驾事故的舆论余波未平,官方调查结果尚未公布,此时高调推出YU7易被解读为“转移焦点”。
产能硬伤:一期工厂已被SU7订单占满,二期工厂进度滞后,关键设备未到位,即便发布也难以保证交付。
芯片卡脖子:原计划搭载的英伟达Thor芯片因流片失败延期,小米坚持等待“全球首装”的卖点,导致量产推迟。
尽管官方宣称“5月下旬发布”,但供应链消息称实际交付或延至三季度末。 面对理想i8、小鹏G7等竞品的先发优势,小米能否靠“生态联动”和极致性能扳回一城,仍是未知数。
理想i8作为品牌首款纯电SUV,承载着打破“增程式依赖”的使命。 其3050mm轴距、六座布局、5C超充电池等配置,直指家庭用户痛点。 然而,缺席车展暴露了理想的两大顾虑:
技术打磨期:碳化硅电机和空气悬架的调校尚未完成,仓促亮相可能影响“零缺陷”口碑。
市场教育成本:理想用户习惯增程式续航无忧,转向纯电需解决补能焦虑,品牌需时间构建充电网络认知。
理想选择7月独立发布会,或为避开车展流量混战,集中资源塑造“纯电高端家庭用车”新标签。
小鹏G7以25万级价格、702km续航、无图纯视觉智驾为卖点,本应是车展焦点。 其缺席原因可能在于:
智驾方案迭代:放弃激光雷达,押注纯视觉技术,需更多路测数据验证可靠性。
产能优先级:小鹏当前重心在消化G6订单,G7若提前发布恐分散供应链资源。
相比小米YU7的激进参数,G7更强调“成熟实用”,但能否在特斯拉Model Y焕新版的价格攻势下突围,考验其差异化定位。
安全优先:新势力品牌信任度脆弱,一次事故足以引发连锁反应,车企宁可“延迟”也不愿冒险。
产能焦虑:新能源车从发布到交付的周期直接影响口碑,延期往往比“跳票”更明智。
错峰竞争:独立发布会能独占流量,避免车展信息过载导致亮点被淹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