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L3智能驾驶落地,车企全责时代开启,这次动真格了!

相信不少朋友都刷到过这样的视频:车主在高速上悠闲地吃着泡面,或者干脆在后座打起了盹,方向盘自己在那里转动,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

每次看到这种画面,心里是不是都痒痒的,觉得科技改变生活的时代真的来了?

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万一,就说万一,这台看起来比你还聪明的车,突然在高速上“走神”了,一头撞上了前面的车,那么这个责任,到底应该算谁的?

是你这个名义上的驾驶员,还是那个把这套系统吹得神乎其神的汽车厂家?

过去,这个问题一直很模糊,就像一笔糊涂账,说不清道不明。

车主和厂家之间因为辅助驾驶事故而对簿公堂的事儿也屡见不鲜。

但现在,国家终于出手了,给这件事定下了一个明确的调子。

这可不是什么行业内部的建议,而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四个国家部委在2023年底联合发布的正式通知,核心内容就是为L3级别的智能驾驶汽车上路扫清了法律障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条,就是明确了事故责任的划分:在自动驾驶系统运行时发生事故,汽车生产企业要承担赔偿责任。

这一下,就把那杆摇摆不定的责任天平,重重地压在了车企这一端。

要理解这次变革的意义有多大,我们得先用大白话聊聊现在市面上最常见的L2级“辅助驾驶”和即将到来的L3级“自动驾驶”到底有什么根本区别。

L2级别的辅助驾驶,其实更像是一个能力超强的“副驾驶”。

它能帮你保持车道,能根据前车速度自动加减速,甚至在一些高端车型上还能帮你打灯变道。

它能干很多活,但法律上,开车的“第一责任人”永远是你。

车企的宣传语可以喊“解放双手”,但你翻开车辆说明书,肯定能找到一行比蚂蚁还小的字,提醒你“驾驶员必须时刻监控路况,随时准备接管”。

这就意味着,无论系统多智能,你的手都不能长时间离开方向盘,眼睛也不能离开路面。

所以一旦出了事,车企往往会说,是驾驶员没有尽到监控的义务,责任不在车。

这就造成了很多纠纷,让消费者觉得很憋屈。

而L3级别,它的全称是“有条件自动驾驶”,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它意味着,在某些特定的、被允许的条件下,比如结构化的封闭高速公路,你可以真正地把驾驶权“交”给车辆。

在这种状态下,驾驶的主体就从人变成了车。

这就好比你请了一位代驾司机,在他开车的那段时间里,如果他违章或者发生了碰撞,责任理应由他来承担。

同理,当你的车L3系统激活后,如果因为系统判断失误、传感器漏识别等原因导致了事故,那么这个责任就得由汽车厂家来负。

这不再是“辅助”,而是“代理”了。

当然,这里也有个前提,那就是当系统遇到自己处理不了的复杂情况,它会提前发出明确的接管请求,比如通过声音和图像警示你“请立即接管方向盘”。

如果你在这个时候因为看手机、睡觉而没有及时响应,导致了事故,那责任就会转移到你身上。

这个规定一出来,等于直接给所有想在智能驾驶领域大展拳脚的车企戴上了一个“紧箍咒”。

以前搞L2,技术上可以留有余地,反正最后有驾驶员兜底。

现在要上L3,就意味着把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自己的技术上。

系统的任何一个微小漏洞,都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赔偿和品牌声誉的毁灭性打击。

这等于国家在说:没有那个金刚钻,就别揽这瓷器活。

想让消费者放心地把方向盘交出去,你就得拿出真本事,把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做到极致。

面对这道必答题,各大车企其实也早就在暗中较劲了。

我们能看到,以华为深度参与的问界等品牌为代表的“技术堆料派”,恨不得把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等各种传感器全副武装,通过硬件的冗余和多重感知融合,来确保系统看得全、看得准。

而另一边,像特斯拉、小鹏等坚持“纯视觉”路线的玩家,则把宝押在了强大的算法和海量的数据训练上,力求让车辆的摄像头像人眼一样,通过算法“脑补”出完整的交通场景并做出预判。

无论哪条路,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确保在L3开启时,系统能够比绝大多数人类驾驶员更安全。

当然,光有责任划分的法规还不够,必须要有可靠的监督和取证手段来配套。

这次的新规里,有两个关键的技术装置是L3车辆必须配备的。

第一个叫“驾驶员监测系统”,说白了就是在车里装了一个“监工”,用摄像头时刻盯着驾驶员的状态,看你是不是在打瞌azy、注意力不集中。

这确保了在系统需要你接管的时候,你是在线的,而不是处在离线状态。

第二个是“事件数据记录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汽车“黑匣子”。

它会像飞机的黑匣子一样,记录下事故发生前后一段时间内车辆的各项关键数据,比如自动驾驶系统是否开启、方向盘有没有转动、刹车和油门踏板的状态、系统有没有发出接管请求等等。

有了这个,事故发生后,责任认定就有了铁证,谁也别想抵赖,是车的责任还是人的责任,数据说了算。

把这一切放在更大的背景下看,中国这次推出L3准入试点,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一个交通责任问题,更是我们国家在汽车产业“换道超车”战略中落下的一枚关键棋子。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复杂的道路交通环境和最大规模的汽车市场,这对于训练和优化自动驾驶算法来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天然练兵场”。

通过大规模的试点,我们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在真实且复杂的场景中得到快速迭代和进化。

这背后,是中国希望在全球智能汽车的新赛道上,从过去的“跟随者”变成“引领者”的雄心。

当传统汽车的发动机、变速箱技术壁垒被电动化浪潮绕开之后,未来的竞争核心就聚焦在了“三电”系统和车辆的“智能大脑”上。

而L3法规的落地,正是为这个“智能大脑”的商业化应用铺平了最重要的一段路。

它让车企敢于投入研发,让消费者敢于信任和购买,最终会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成熟和升级。

所以,当未来第一批L3事故的责任认定书出来时,我们看到的将不仅仅是一起交通事故的处理结果,更是检验哪家车企的技术真正过硬的试金石,也将标志着一个由技术和法规共同保障的智能出行新时代的真正到来。

中国L3智能驾驶落地,车企全责时代开启,这次动真格了!-有驾
中国L3智能驾驶落地,车企全责时代开启,这次动真格了!-有驾
中国L3智能驾驶落地,车企全责时代开启,这次动真格了!-有驾
中国L3智能驾驶落地,车企全责时代开启,这次动真格了!-有驾
中国L3智能驾驶落地,车企全责时代开启,这次动真格了!-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