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电42%对17%,买车前没人告诉你的碳账本差距

#破译高温求救信号#

绿电42%对17%,买车前没人告诉你的碳账本差距

吉利把近一半生产线换成绿电,长城和比亚迪加起来还不到它的一半。

这不是广告,是三家自己晒出的2024年账单。

一、绿电战场:吉利的“碾压局”

先看最直接的数字。

吉利可再生电力占42%,长城18%,比亚迪17.3%。

别小看这二十几个百分点的差距,放在一辆整车制造上,相当于每辆车少烧掉90升汽油的碳量。

更扎心的是增速。

比亚迪虽然起点低,可再生电力两年翻了13倍;吉利在高基数上还保持31%的年增;长城只涨了24%,垫底。

谁在真干,谁在交作业,一眼看清。

二、碳账本黑洞:供应链才是照妖镜

碳排放核算三家都做了,但深度不同。

吉利把590家供应商拉进碳系统,算到每个零件;比亚迪只给9款车做了碳足迹,没拆业务板块;长城干脆没公布车型数据。

买车的人看不到的那部分,其实差别最大。

目标年都定在2045年,可短期动作差得远。

绿电42%对17%,买车前没人告诉你的碳账本差距-有驾

吉利说2025年制造端碳强度降50%,进度条已经跑到一半;长城只敢提18%;比亚迪干脆跳过2025,直接给2030年定50%强度目标,现在完成37%。

时间一样,难度系数完全不同。

三、循环经济魔方:谁在玩数字游戏?

供应链才是真战场。

吉利把范围3排放占比从20%提到23%,还设了三条具体目标:单车全生命周期、动力电池、各车系供应链全部要降。

比亚迪和长城没公布范围3数据,只说了“在推动”。

更魔幻的是回收量。

长城2024年收21万吨再生钢,比亚迪收16万吨废铝,分别是吉利的14倍和32倍。

但吉利新车用36.4%循环铝,比例反超两家。

秘密藏在闭环体系:冲压余料→供应商回收→熔炼再造→装回新车。

回收多不等于用得多,账要算到最后一环。

四、合规暴雷:长城的“73万罚单困境”

环境管理集体翻车。

绿电42%对17%,买车前没人告诉你的碳账本差距-有驾

长城12家疑似供应商违规,关联企业诺博橡塑暗管排污被罚73.6万,至今未回应质询。

比亚迪承认21家供应商有环境处罚,但称“三年才审计一次”。

吉利也被揪出19家问题供应商,邮件石沉大海。

评级说明一切。

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吉利跻身前5%,比亚迪和长城行业下游。

出口欧盟?ESG才是新关税。

五、终极拷问:2045碳中和是画饼吗?

三家的2045目标看似齐步走,细节露了馅。

吉利极氪MIX用水电铝锭,单辆车减碳1.7吨;比亚迪押注铝合金可回收设计;长城再生钢比例14% 但供应链漏洞未补。

消费者该盯什么?

绿电占比:直接决定生产端碳脚印

零件碳足迹:吉利4380个零件有身份证

供应链白名单:违规企业名单是否主动披露

当你在展厅纠结续航里程时,生产线上的绿电比例,可能已悄悄决定你开的是不是真环保车。

数据不会骗人,但选择披露什么数据——是企业的终极心机。

下一次车企“口水仗”,请直接甩出绿电账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