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记得点个关注哦!这样下次就不会迷路啦~创作需要动力,感谢大家的支持!
---
这事儿就发生在南京马群收费站,大半夜的,一辆白色小车刚过收费站,突然在行车道上就停了,车上俩人当着监控就开始换座位。
01
这操作,说实话,太明显了。
大半夜的,高速出口,行车道上,突然停车。
这几个要素组合在一起,想不被注意都难。
执勤的交警,那都是火眼金睛,每天见过的“小聪明”太多了。
还没等他们换利索,警灯就亮了,直接给拦了下来。
这一拦,一个既荒唐又危险的违法行为,就这么浮出了水面。
02
车上,是一家两口子。
开车的丈夫姓王,副驾驶的妻子姓赵。
俩人这是准备干啥去呢?
连夜开车,从南京回河南老家。
这路程可不短,几百公里开下来,对司机的体力和精力是实打实的考验。
尤其是开夜车,还是凌晨时分,这是一天中人最容易犯困的时候。
果不其然,丈夫王某,开到马群收费站这块儿,实在是顶不住了。
眼皮打架,脑子发懵,这就是身体在发出最强烈的警告信号。
03
按理说,开长途,最怕的就是疲劳驾驶。
交通法规里头,清清楚楚写着,连续驾驶不能超过4小时,停车休息得在20分钟以上。
这都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铁律。
王某作为一名老司机,他能不知道这个道理?
他肯定知道。
但他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他自认为“聪明”的捷径。
他寻思着,自己歇会儿,让媳妇儿替班开一段。
这想法,在很多家庭里可能都出现过。
问题是,他这个“替补队员”,压根儿就没上场的资格。
04
咱们来看看这位临危受命的赵女士,是啥水平。
交警一查驾驶证,她根本掏不出来。
为啥呢?
因为她压根儿就没证。
她的驾驶学习进度,仅仅停留在“科目一”刚学完的阶段。
科目一,那考的是啥?
是理论。
是“红灯停、绿灯行”,是“禁止标线不能压”,是“疲劳驾驶很危险”。
讽刺不?
一个刚学完“疲劳驾驶很危险”理论的人,她老公就因为疲劳驾驶,让她这个无证的人顶了上来。
这叫啥?这就叫理论与实践的彻底脱节。
05
赵女士这胆子,也是真够大的。
科目一学完,估计方向盘都没正经摸过几天。
别说上高速,还是开夜车,估计让她在训练场里倒个车,都得哆哆嗦嗦。
可丈夫王某一发话,她还真就“英勇”地坐上了驾驶位。
她是怎么想的?
是觉得丈夫太累了,自己得“贤惠”一把,替丈夫分忧?
还是觉得高速公路,大半夜,车少,路直,踩着油门往前开就行,能有多难?
这种对驾驶、对高速、对生命安全的极端漠视,简直让人后怕。
06
结果呢?
这种“小聪明”编织的“安全网”,一戳就破。
她这“替班”生涯,估计也就几分钟,甚至几十秒。
刚从收费站开出来没多远,这不,就被交警抓了个正着。
估计他们俩自己心里也发虚,所以才会在过了收费站之后,赶紧忙不迭地想换回来。
可他们忘了,有种东西叫监控,有种职业叫交警。
他们以为的“神不知鬼不觉”,实际上是“自投罗网”。
这下好了,一个“贴心”的举动,一个“大胆”的尝试,换来的是两张沉甸甸的罚单。
全家都被这个愚蠢的决定给“坑”惨了。
07
咱们来算算这笔账,代价到底有多大。
先说妻子赵某。
她的行为,法律上界定得非常清楚:“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
通俗点讲,就是无证驾驶。
这是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
等待她的是啥?
根据规定,罚款1000块,这只是起步价。
更严重的是,她还可能面临15天以下的行政拘留。
大老远的回乡路,家没到,人先进了拘留所。
这不光是钱的事,更是自由和脸面的事。
你说这图的啥?
08
再来说说她老公王某。
他这角色,更值得说道说道。
他可能觉得自己挺“冤”,毕竟车不是他开的,他只是太困了想歇会儿。
但他一点都不冤,甚至从某种角度说,他的错更严重。
他的行为叫:“将机动车交给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的人驾驶”。
他是车主,他更是持证的驾驶员。
他比谁都清楚,方向盘后面坐着的这个人,必须得有合法的驾驶资格。
他明知道妻子刚学科目一,明知道她不具备任何驾驶能力,他还敢把这一车人的性命,连带马路上其他人的安危,都交了出去。
09
这种“信任”,不是爱,是彻头彻尾的加害。
他以为是体贴,实际上是把妻子往火坑里推。
法律对这种行为的处罚,也是毫不含糊。
罚款1000块,跟妻子“同等待遇”。
但还有个“大招”在后面:可能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吊销驾照!
这四个字的分量,每个老司机都懂。
辛辛苦苦考出来的驾照,以后开车的资格,可能就因为这几分钟的“犯懒”,彻底泡汤了。
一旦吊销,就得等两年才能重新去驾校报名,从科目一开始,跟他媳妇儿当同学去。
这代价,大不大?
10
而且,别忘了,车。
这辆承载着他们回家梦的白色小车,当场被依法暂扣。
人走不了,车也走不了。
这下,河南老家是彻底回不去了。
还得在南京,这个他们本想离开的城市,处理这一堆烂摊子。
罚款、拘留、吊销驾照...
这一连串的打击,估计够这对夫妻俩,喝一壶的了。
这一切的根源是啥?
说白了,就是那四个字:侥幸心理。
11
侥幸心理,这玩意儿,是马路上最可怕的“幽灵”。
每个人心里可能都住着一个。
“就开一小段,没事儿的。”
“大半夜的,哪有交警?”
“我慢点开,能出啥事?”
“我老公就在旁边坐着呢,他会开啊。”
这些念头,是不是很熟悉?
王某和赵某,在做那个换座决定的时候,脑子里想的,八成也就是这些。
他们把安全,寄托在了“侥幸”这两个字上。
他们在赌,赌不会被抓,赌不会出事。
12
可马路不是赌场,安全更不能用来赌博。
你赌赢了一万次,只要输一次,可能就是万劫不复。
南京交警的这次拦截,不是他们“运气不好”,而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是制度和责任,在关键时刻,拦住了他们冲向危险的脚步。
从这个角度看,这张罚单,这次处罚,是来得太及时了。
是交警,帮他们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更大的悲剧。
13
咱们得深入聊聊这个“疲劳驾驶”。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就是有人不当回事。
王某为啥会困到开不下去?
连夜开车回老家。
这背后,可能是急着办事,可能是为了省一晚上的住宿费,也可能就是单纯的“归心似箭”。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
谁不想早点到家?
但越是这种时候,越得稳住。
身体不是机器,它是有极限的。
当你的眼睛开始模糊,哈欠连天,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时候,这就是身体在拉响警报:“我需要休息!”
16
正确的操作是啥?
是立刻、马上,驶离主路,到最近的服务区或者出口。
把车停在安全的地方,熄火,放倒座椅,踏踏实实睡半个小时。
哪怕就是眯十分钟,都比你强撑着要安全一百倍。
服务区是干啥用的?
不就是干这个的嘛!
你非要跟自己的生理极限较劲,非要说“我还能再撑一个小时”,那不是勇敢,那是玩火。
17
疲劳驾驶的危害,一点不比酒驾小。
反应迟钝、判断失误、操作变形...
在高速上,时速100公里,你打个盹,哪怕只有两三秒。
这两三秒,车子已经盲开了几十米。
这几十米里,前面要是有个障碍物,有辆慢车,有个紧急情况...
后果,不堪设想。
王某,作为一个持证司机,他选择了最差的一种应对方式。
他不是停下来休息,而是找了个“更危险”的源头,来替代自己这个“危险源”。
这是错上加错。
18
现在,咱们再把镜头对准赵女士。
“科目一刚学完”。
这个身份,太有代表性了。
科目一,学的是什么?
是法律,是规则,是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禁令”。
她应该是对“无证驾驶”的危害,对交通安全的重要性,理论知识最“新鲜”的那个人。
可她做了什么?
她把刚学到的理论,转头就抛到了脑后。
这说明啥?
说明她的学习,压根儿没“走心”。
她只是在背题库,在应付考试。
她没把那些黑纸白字的条款,跟马路上活生生的人命联系起来。
19
这种“理论脱节”,在很多新手,甚至老司机身上都存在。
觉得规则是“管别人”的,是“死的”,而自己是“活的”,可以“变通”。
赵女士的“大胆”,源于无知,更源于对规则的极度蔑视。
她可能觉得,开车不就是打方向盘、踩油门刹车吗?
她完全不懂,在高速上,车辆的动态、路况的瞬息万变、紧急情况的处置,是多么复杂的一件事。
她连最基本的车辆控制都没练过,就敢上高速开夜车。
这不是胆子大,这是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更是对丈夫、对路上所有人的生命不负责。
20
她老公王某把方向盘递给她的时候,她就不该接。
她应该做的,是当头棒喝,提醒丈夫:
“你疯了?我没驾照!”
“赶紧停车,去服务区睡觉!”
这才是一个刚学科目一,真正“学进去了”的学员,该有的反应。
这才是一个妻子,对丈夫,对家庭,该有的责任。
可惜,她没有。
她被丈夫的“糊涂”传染了,跟着一起“犯傻”。
21
这里,咱们就得深究一下丈夫王某的心理了。
他是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
他犯困,是生理问题。
但他让妻子代驾,是严重的决策失误,是主观上的违法。
他怎么就敢呢?
他看着刚学科目一的妻子,是哪来的信心,觉得她“能行”?
我寻思着,这背后可能有几种心态在作祟。
第一,是“可控”的错觉。
“我就在旁边坐着,我看着她,能出啥事?”
“有啥问题,我喊一嗓子,我帮她一把,不就行了?”
22
这是很多“老司机”带“新手”时的通病。
他们高估了自己的“指导”能力,低估了突发状况的凶险。
在副驾驶上,你能干啥?
你能帮她踩刹车吗?(除非是教练车)
你能帮她打方向吗?
真到了紧急关头,新手一慌,油门当刹车踩了,你在旁边喊破喉咙都没用。
所谓的“看着”,在高速行驶中,基本等于零。
他这不是在“护航”,他这是在“陪葬”。
23
第二,是“省事”的懒惰。
进服务区,停车,睡觉,再启动...
这一套流程下来,怎么也得个把小时。
他可能觉得太“麻烦”了。
归心似箭,时间宝贵。
让媳妇儿开一段,自己眯一会儿,时间也利用了,人也休息了。
多“完美”的方案?
他被这种“省事”的念头蒙蔽了双眼,自动忽略了方案里那个致命的漏洞——他媳妇儿没证。
为了省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他押上的是全家的安全和自己的驾照。
这笔账,算得太糊涂。
24
第三,可能还有一种,“大男子主义”的想当然。
“开车嘛,有啥难的,我媳妇儿这么聪明,肯定没问题。”
他没把驾驶当成一项需要严格训练和认证的专业技能。
他把它当成了家务活儿,觉得谁都能上手试试。
这种对专业技能的轻视,是对规则的践踏。
驾驶,尤其是高速驾驶,是人命关天的事,不是“过家家”。
他这个持证的老司机,在这一点上的认知,甚至还不如一个刚进驾校的学员。
2S
咱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个“换座”的地点。
马群收费站,刚开出来。
这说明啥?
说明他们可能是在收费站排队缴费的时候,丈夫王某就已经困到极限了。
他可能是强撑着,完成了缴费、起步这个动作。
一过了栏杆,他立马就“撂挑子”了。
这也解释了为啥他们会在行车道上,这么一个危险的地方停车换座。
因为王某,可能一秒钟都多开不了了。
这反过来证明了,他的疲劳驾驶已经到了一个多么危险的临界点。
26
在行车道上停车,这本身就是又一个严重的违法行为。
高速公路上,最忌讳的就是速度的骤变。
你突然停下来,后车如果反应不及,就是一场追尾。
尤其是在凌晨,后车司机同样可能处于疲劳状态。
他们俩,为了完成这个“无证代驾”的交接,又制造了一个“违停”的巨大风险。
这简直是“一错再错”,风险“超级加倍”。
他们把自己的车,变成了一个停在路上的“障碍物”。
幸亏是被交警及时发现了,如果没被发现,他们换座那几十秒,后方要是来一辆大货车...
这后果,想都不敢想。
27
所以说,南京交警的这次执法,真的是“教科书”级别的。
他们不光是处罚了违法行为,更是实实在在地“排雷”,在最后一刻,拆除了一颗即将引爆的“定时炸弹”。
这1000块钱的罚款,这15天的拘留,这可能吊销的驾照...
跟一场惨烈的车祸比起来,算得了什么?
这根本不是“处罚”,这是“拯救”。
是用一种当事人能承受的代价,去替换掉了一个他们根本无法承受的后果。
王某和赵某,他们应该感谢这次被抓。
2S
这件事,也给所有的“准司机”们提了个醒。
像赵女士这样,刚学科目一,或者正在学科目二、科目三的学员。
千万别“手痒”。
千万别觉得,自己学了点皮毛,就可以“上路实战”了。
驾校的训练场,跟真实的路况,是两个世界。
教练车副驾驶的刹车,跟你家私家车的副驾驶,更是天壤之别。
在没有拿到那个小本本之前,你法律上的身份,就是“行人”,就是“乘客”。
驾驶位,跟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29
任何怂恿你“试试看”的人,不管他是你丈夫、你父亲,还是你朋友。
他都是在害你。
你必须得有这个清醒的认知,你得有这个勇气,大声说“不”。
这不是“不给面子”,这是对法律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
你今天“手痒”试了,明天可能就得进“号子”。
这个界限,必须得清晰。
30
同时,这也给所有“老司机”们敲响了警钟。
尤其是那些喜欢“好为人师”,喜欢带新手上路的。
你的车,不是教练车。
你,更不是教练。
把车交给一个没证的人,你就是在“犯罪”。
出了事,你不光要承担民事赔偿,你还得承担法律责任。
轻则罚款、吊销驾照,重则(如果出了大事)你可能就是“交通肇事罪”的共犯。
别拿自己的前途和家当,去为你那点“自信”和“热情”买单。
不值得。
31
咱们再延伸一下,聊聊这个“长途出行”。
这几年,大家生活好了,私家车多了,节假日、寒暑假,开着车跑长途,回老家、去旅游,太平常了。
但很多人,在享受这份“自由”的同时,忘了“安全”才是“1”
,其他都是后面的“0”。
长途出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它需要周密的“计划”。
这个计划,不光是规划路线,查天气,查路况。
更重要的是,规划“人的休息”。
32
你得对自己的身体有个数。
你平时是个“夜猫子”,还是习惯早睡早起?
你一天开几个小时,会觉得累?
根据你的生物钟,提前规划好,开到哪个服务区,要停下来休息。
是小憩20分钟,还是干脆住一晚,第二天再走?
这个时间,必须得留足了,不能“掐点”。
很多人,总喜欢把行程排得满满当当。
“我明天中午12点前,必须到家!”
给自己设了这么个“死线”,结果就是,路上不敢停,不敢歇。
困了,就靠红牛、咖啡、浓茶、辣椒硬顶。
33
顶得过去吗?
短时间可以,长时间,你是在“透支”你的反应能力。
那些功能饮料,它们只是在“麻痹”你的大脑,让它误以为自己“还不困”。
可你的身体,你的肌肉,你的反应速度,早就是“强弩之末”了。
一旦那个“劲儿”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更凶猛的“疲劳反噬”。
可能上一秒你还睁着眼,下一秒,你就“断片”了。
这,就是无数事故的源头。
34
所以说,长途驾驶,最聪明的司机,是“会休息”的司机。
“人歇车不歇”?
那是说专业倒班的,一辆车配两个持证的司机。
像王某和赵某这种,一个持证,一个“无证”。
这不叫“人歇车不歇”,这叫“玩命”。
正确的做法,是“人车俱歇”。
累了,就停。
天黑了,视线不好了,就近找个地方住下。
家,永远在那里,不会跑。
你晚到几个小时,甚至晚到一天。
家里人担心的,绝对不是你“迟到”了,而是你“安全”吗?
你开着夜车,疲劳驾驶,这才是让家里人最揪心的。
35
这件事,还暴露出一个家庭内部的“安全责任”问题。
在一个家庭里,当大家共同出行时,安全,是所有成员的共同责任。
司机,负有主要责任。
他得保证车况良好,遵守交规,不疲劳驾驶。
乘客,同样有责任。
尤其是副驾驶,更被称为“安全员”。
你的责任,不是上车就睡,或者低头玩手机。
你的责任是,帮司机看路,提醒他注意速度,跟他聊聊天解闷。
更重要的是,监督他的驾驶状态。
36
当司机出现疲劳迹象,比如不停地打哈欠,揉眼睛,车身开始“画龙”。
你作为副驾驶,必须得“发声”。
你得强制要求他:“停车!休息!”
这无关乎“面子”,这只关乎“性命”。
赵女士,在这个事件中,她作为副驾驶,是失职的。
在丈夫王某提出那个荒唐的“换班”要求之前,她就应该发现丈夫的疲劳状态,并坚决要求他休息。
而不是等到丈夫“不行了”,她自己“硬上”。
她从一个“失职的乘客”,一步跨越,成了“违法的司机”。
错上加错。
37
咱们再把这个事,放得更大一点看。
高速公路的安全性,是靠每一个交通参与者共同维护的。
你我他,都在这个系统里。
王某和赵某的这个行为,他们不光是拿自己的命在开玩笑。
他们是把马路上,和他们同一时间,同一路段的所有车辆,都拉下了水。
你一个“科目一”的司机,在高速上开夜车。
你就是一枚“移动的炸弹”。
别人开得再规矩,再小心,也顶不住你突然一个“神操作”,一个变道不打灯,一个急刹车,一个压线...
3D
高速上,一个点的失误,会迅速放大,演变成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你这一个“小小的”违法,可能会毁掉好几个无辜的家庭。
这就是为什么,交通法规对“无证驾驶”和“疲劳驾驶”,要下这么重的手去处罚。
因为这两种行为,具有极强的“公共危害性”。
它侵害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安全利益”。
你觉得你是在开“自己家”的车,走“自己”的路。
错了。
你一上路,你就在使用“公共资源”,你就得遵守“公共契服”。
你没有“任性”的资格。
39
这1000块钱的罚款,15天的拘留,可能吊销的驾照。
就是在为这种“公共危害性”买单。
法律必须得让王某和赵某这样的人,付出“看得见”的代价。
只有“痛”了,才能“醒悟”。
只有让他们“痛”了,才能让屏幕前,千千万万个可能也动过类似“歪心思”的人,及时“收手”。
这就是“执法”的意义。
它不光是“惩戒”已然,更是“教育”未然。
40
我寻思着,这对夫妻,经过这一遭,应该能学到点啥。
尤其是丈夫王某。
他得明白,作为家里的“方向盘”,他不光要把握“车”的方向,更要把握“家”的方向。
这个“家”的方向,必须是“安全”和“守法”。
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
他所谓的“体贴”,所谓的“信任”,如果建立在“违法”的基础上。
那不是“爱”,那是“毒药”。
他差点就亲手,把这个家,推向了深渊。
42
而妻子赵某,她也得上这一课。
科目一,不是用来“考”的,是用来“守”的。
那些条款,不是印在纸上的,是刻在马路上的。
她想学开车,想拿驾照,这很好。
但第一课,就应该是“敬畏”。
敬畏法律,敬畏规则,敬畏生命。
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司机,哪怕他技术再好,他也是个“马路杀手”。
希望她能把这次拘留所(如果真去了的话)的经历,当成她驾校生涯的“科目零”。
这是最深刻,也是代价最昂贵的一堂“安全教育课”。
43
这件事,也给咱们交通管理部门提了个醒。
对“无证驾驶”的源头管控,是不是能再加强一点?
比如,对王某这种“将车交给无证人员驾驶”的行为。
“可能吊销驾照”,这个“可能”二字,是不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去掉?
对于这种,明知对方是“科目一”,还在高速上交钥匙的极端不负责任行为。
是不是应该“顶格处理”?
只有让“交钥匙”的代价,大到他不敢承受,才能从源头上,管住那些“无知者无畏”的“马路杀手”。
44
另外,对于驾校的教育,是不是也得改改?
科目一,不能光是背题库。
是不是能多加点“案例教学”?
就把南京这对夫妻的案例,原原本本地放给学员看。
告诉他们,这就是你们的“师姐”,刚学科目一,就敢上高速。
看看她的下场:罚款、拘留。
再看看她老公的下场:罚款、可能吊销驾照。
这种活生生的,刚出炉的案例,不比你讲一百遍“理论”要管用?
得让学员们“怕”,让他们从一开始,就绷紧“安全”这根弦。
45
咱们还得聊聊这个“家庭氛围”。
一个巴掌拍不响。
这件事能发生,说明这对夫妻,在“安全守法”这个底线上,是有“共识”的。
这个“共识”就是:为了“方便”,可以“试探”一下规则。
丈夫敢交,妻子敢接。
这俩人,谁也不是“无辜”的。
这就很可怕了。
一个家庭里,如果连最基本的“是非观”、“规则观”都是扭曲的。
那他们不光是开车,他们在生活中,在别的事情上,是不是也习惯了“走捷径”、“耍小聪明”?
46
一个人的驾驶风格,往往是他“品行”的折射。
一个漠视规则的司机,在生活中,也可能是一个缺乏“契约精神”的人。
一个喜欢“侥幸”的司机,在工作中,也可能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
车品,见人品。
这话,糙是糙了点,但理不糙。
王某和赵某,他们这次栽的,是“交通法”的跟头。
但他们真正要“补课”的,是“人生观”里,关于“规则”和“底线”的这一章。
47
说到底,这起发生在凌晨南京的“换座”事件,它不是什么“大案要案”。
它太“小”了,小到就是我们身边,一对普通夫妻,犯的一个普通“糊涂”。
但它又太“大”了。
大到它折射出了疲劳驾驶、无证上路、侥幸心理、规则漠视...
这些交通安全领域里,最顽固,也最致命的“通病”。
这辆白色小车,就像一个“切片”。
把这些问题,血淋淋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4S
咱们每天在路上开车,或者在路上行走。
我们既是“王某”,也是“赵某”,我们更是那些,可能被他们威胁到的“无辜路人”。
我们的安全,是捆绑在一起的。
你不能指望,你遵纪守法了,你就一定安全。
你还得指望,马路上别的人,也跟你一样“靠谱”。
但总有“不靠谱”的人,怎么办?
那就得靠“交警”,靠“法律”,靠“处罚”。
把这些“不靠谱”的人,从马路上“筛”出去,或者把他们“打醒”。
49
从这个意义上说,咱们都该感谢南京交警。
他们那一拦,不光是保护了王某和赵某。
也是在保护,当晚,乃至以后,所有行驶在路上的,每一个“我们”。
这事儿,没有赢家。
夫妻俩受到了处罚,耽误了行程,还可能丢了驾照。
但万幸的是,也没有“输家”。
毕竟,最大的“输”,是“生命”。
只要人没事,只要没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那这次“教训”,就是“值得”的。
50
这起事件,说到底,就是“情理”与“法规”的一次正面碰撞。
丈夫累了,妻子想帮忙,这是“人之常情”。
但妻子没证,不能开车,这是“国家法规”。
当“情理”和“法规”打架的时候,听谁的?
必须,也只能,听“法规”的。
因为“法规”守护的,是所有人的“情理”。
你不能为了你一家一时的“小情理”,去破坏所有人赖以生存的“大法规”。
这个账,必须得算明白。
这起事件,给所有人都提了个醒。安全这事儿,永远没有“小事”,更没有“侥幸”。你以为的“通融”和“省事”,很可能就是通向深渊的“捷径”。
规则,就是规则。
它不看你是不是“夫妻情深”,也不管你是不是“归心似箭”。
它就在那里,冷冰冰的,但也最公平,最可靠。
你守着它,它就护着你。
你挑战它,它就必然,会给你最深刻的教训。
---
创作声明:
本故事来源:【《南京交警公开通报》、《荔枝新闻》、《现代快报》】,本文依据公开报道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观点故事,有些部分可能会在细节上进行了合理推演。凡涉及推测性内容,均基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和相关资料进行合理构建,部分细节进行了文学性渲染和合理推演,有部分为艺术加工,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或与本文并无关联,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