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十点,停车场的灯光像一排迟到的守夜人,照着一辆灰白色捷达。雨点敲在车顶,像是焊点检测仪在测试每一圈强度——只是这次不是技术员,而是自然界自带的严苛标准。如果有一天,这辆车在你手里,跳出档位时你会想它是经过多少道工序才爬到你身边,又是多少双手把螺丝拧到“碰撞时不会伤人”的平头设计?后来你才发现,你其实买的不只是代步工具,是一套冗复杂的信任体系。这套体系里埋着530万用户和3000万整车下线的纪录,也藏着每天有无数营销人绞尽脑汁“如何让你多看一眼”的小算计。
说到这儿,不聊点捷达背后的事,就本末倒置了。把时间轴拉回来,1991年第一辆捷达A2下线,到今天2024,34年走到“3000万辆”边缘;从单一产品变成独立品牌、再到今年8月新一轮战略签约。杨宪坐在办公室说着那些“品质为本”的老生常谈;内容营销的岗位从几十人精简到44个骨干,个个混迹在新媒体,输出的是短平快的“造车知识点”视频。有的甚至干脆用脱口秀套路,把高管和用户拎上台,往死里“吐槽”自己的产品——你说,这要在20年前的国企里,估计是要被领导批评“无组织无纪律”的。
车身上“5911个焊点”,每个都经受着EC进口扳手的实时监控。一把扳手价值20万元,比多数普通家庭的人均数据还扎眼,却只能换来一根不会松动的螺丝和“碰撞时隔着钢板也不扎人”的安心。如果你问杨宪:“这些事费这么大劲,用户能看见吗?”“很多细节用户不一定在意,但我们不能含糊。”这话说白了是自找麻烦,但也是很多制造业人的底色:有点杠,有点轴,有点自我感动。毕竟百密总有一疏,真到事故那刻,谁也不嫌自己的安全标准多一斤。
有意思的是,新时代的营销变了味道。品牌说:“用户年轻、传播要跟着变。”营销团队“80后、90后”为主力,微博、抖音、小红书,账号开得像雨后春笋,内容做得像月底冲KPI。脱口秀、短视频、段子手齐上阵,有真用户、有工程师、有高管一起“讲段子”,顺带把产品卖了。“我们要让懂的人看明白,不懂的人也能笑一笑。”侯春昭分享视频心得,说德系车采购的某个冷门工艺,用户其实本来不屑一顾,但只要抓住一个小细节,讲到点子上,一分钟不到,点击率能翻番。有时候他说“新媒体号是自娱自乐”,但其实每条背后,都夹杂着对职业无奈和尽职的自嘲。
再聊下沉市场服务,那是捷达的典型“温度展示”。在云贵川,买辆车全村老少都来摆酒席,厂家顺势来个交车宴,酒席上引擎盖开着,孩子扯着拽着问:“伯伯,这个车能坐几个人?”老客户新客户一起拍照,照片挂在村委会公告栏,“捷达又卖出一辆”。有仪式感,也有黏性——每年保客家宴、观影、郊游,客户群体分层分流,利益分红搞得跟运营商积分一样。“我们不是甲方乙方,是鱼水关系。”杨宪说这话时,桌边区域经理正打着电话,一个月跑6200公里、帮着经销商未来两年场地都谈好,有种“带资进组”的感觉。
再向前一步,就是新能源布局。“三年四款起步,路上还在接着加。”捷达希望新能源不仅是“皮实耐用”,还要“情感连接”。一边坚持德系品质,一边“细心学习自主品牌”:智驾、大屏、座椅加热、智能座舱,样样不能落下,要把操控性和舒适度合起来玩。王昕强调“情绪价值要面面俱到”——既有实物,又有传播层面的“关怀”。拍全家福是营销,交车宴是营销,就连送保养券也能加入社群,明里暗里和用户连着线。
品牌焕新的底色,是组织结构的悄然变革。销售公司整体迁往成都,“年轻人的城市、市场活力、大厂工友全都齐了。”PCT团队从研发到销售一条龙,横纵交错,方便“临场应变”。海外市场也在起步,出口业务试水几家目标国家,当地政府来函,第一批车马上“越洋出海”。捷达未来也许真能成了一汽-大众出口主力,只不过“主力”这词,在当下的市场动荡里,总让人有种“今日主力,明日新秀”的黑色幽默感。
看到这儿,你要问我怎么评价捷达?它不是完美产品,更不是神话故事。它所有的“极致追求”,在今天已不太稀奇,可惜稀奇的往往不是工艺,而是对用户“要脸”的诚意。“砸钱做焊点、摆宴请客户、KOL养成营销团队”,技术与人情混杂、性价比和情绪维系并存。在市场里,老派坚守和新派拼杀互为纠缠,有点像刑侦现场:“案发现场里,旧证据还没用完,新线索又在冒头。”
当然,如果你真把自己当用户,还得多问一句:厂家那些“鱼水关系”,是接地气还是套路?交车宴的仪式感,到底能撑几年?新媒体KOL们当自家人培养,等平台规则再变,会不会又得换一茬?其实,品牌焕新的终极难题永远不是“做得到做不到”,而是“用户相信谁”,用户跟着走还是自己选择?你好,我是现场里的旁观者,这问题我也没答案,但你可以试着想想,三千万辆背后的故事,你愿意相信几个?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