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店里人气蹭蹭上涨,单是来看理想i6的客户,平均一天得有25拨人。我刚翻了翻笔记,写的全是那些冲着i6来的,差不多占到60%。这比例还能再高。别人怎么看这车?普遍不挑配置,60%的人连选装都懒得动,白色两驱标准版卖得最好——10台里头就4辆是这样。选装里冷门是拖车钩,3000块钱,客户普遍觉得用不着;颜色里最凉的是云朵黄,要加6000元,消费者一听就怂了:还不如白色呢。等车周期体感在16周上下,依据销量和供应链稳定性不一定。
十一月底,新政策降了个5000元优惠,旧的1万元优惠十月底截止。这个优惠外加赠送的选装配件,竟然不少人没用上。之前优惠礼包里,双腔空气悬架15000,冰箱5000,电吸门5000,随便组合算下来价值25000,好家伙,这配置都让消费者有点挑花眼。保险和上牌价格都不算坑,上牌就320块,保险客户自由选择,年费率1.99%,首付零到八成,最长期限5年,参数挺灵活。要我粗算一下,拿车价30万上下,那分期月供跟我朋友贷款买房差不多,缠绵复杂,但还好在可承受范围。
客户多年轻呢?据厂家内训数据,理想买家大约35岁,i6的客户比这小一截,估摸着小10岁,差不多25到30岁这区间,他们大多是刚起步的白领,家庭精英,通勤需求为主,车用频率集中在上下班,其它时间偶尔接娃或者出个远门。这回来接待了个李先生,25岁左右,精神头挺足,家里开工厂,他在里面掌管杂活,天天开厂里的老GL8,经常抱怨老早开这车就累死人了,感觉没给我青春留啥好印象。他说家里老妈想赞助买车,预算30万,朋友是理想L系列车主,极力推荐他试试i6,这车看着更年轻,玩起来更合适。试驾后他挺满意,说内饰配置比特斯拉上他看的那些强不少。他还得得回头跟家里汇报,发送微信半天才回复一句,家里就盯着大品牌呢,说理想还不够硬。我差点想说,这用户也太难伺候了,但转念一想,经济独立差距确实影响购买权。这有没有道理?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种觉得买车还得看牌子的人?
对比竞品,客户主要锁定特斯拉Model Y和小米YU7,身边也有人问界、极氪、智己啥的,不过市场份额眼下还没那么大。大多数客户关注的是Model Y的标配:外观、续航、充电体验和品牌效应。品牌是个无形但实际存在的杠杆,尤其对年轻买家来说,电耗和驾驶辅助性能是重要加分项。之前有位小学音乐老师李女士也来店,带着开Model 3的闺蜜对比,但她对特斯拉那毛坯内饰颇有微词,反而觉得i6显得更精致,这让我想起老友小李说过,实操里内饰质感是最容易被忽视但决定车主幸福感的因素。
那天李女士身边还有个帅哥陪同,这军师全程助攻,智驾挺好,别买特斯拉了,我觉得这话挺有意思,真不知哪儿来的神仙军师。他们互相打趣,帅哥说智驾肯定用得到,李女士反问没几次用得上,军师乐观回应——你等着吧,现代车得车话满满点。看来,智驾智能这事儿,真能让客户更安心?
不过说句实话,i6的槽点也不少,最常被抱怨的是提车周期长,这个春节前提到车还悬,我也担心这链路变数太大,毕竟供应链是个大锅,有时候好得像流水线,有时候卡成了梗(这段先按下不表)。外观感知两极分化显著,喜欢的人觉得脱俗,接受不了的人觉得别扭,这种颜值争议倒挺符合这代人审美分裂的趋势。
买车还得留意这些,厂家还支援购置税兜底,年底定单还有挑电池品牌的权利。还有个很好玩的小细节,定车后还能改配色或者配置一次,且这次改动不影响交付顺序。警察、教师、500强员工、携程金钻黑钻会员啥的,还有专属购物积分政策,20000分听着也挺实惠。
定义理想i6的标签时,我突然想到,车主里这么多年轻面孔,不插电的混动配置反倒有点死板,不是吗?但又觉得这正是市场的温柔一面,年轻人买车更现实,性价比和实用主义让他们放弃花里胡哨。相比理想L系列那种稳重成熟,i6更像刚从校园跳进职场的那个年轻人,半天忙得不可开交,车成为通勤利器而非身份象征。
如果你是这类年轻客户,会不会觉得这套配置已经足够?还是更加期待哪个杀手锏功能会进来?或者说,你会介意颜色要加价吗?个人觉得,理想的选装策略还得跟上年轻消费者的步伐,咱们到底能留住他们的心吗?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