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分钟,10万辆定金到账。
手机屏幕一刷,赛力斯工厂那片停车场像下雨天的菜市场,密密麻麻,全是新问界M7。
是的,谁还记得余承东上一次高调出镜是什么时候?
这哥们儿这回真不见了,朋友圈、热搜、八卦群,全在猜他是不是又憋着什么大新闻。
结果你以为他在研究下一代AI,其实人钻产线里拧螺丝。
CEO变装打工人,网友都乐了,真有点“嘴炮一时爽,打螺丝解千愁”的既视感。
停满的M7新车,就像一夜之间长出来的蘑菇。
航拍图一出来,车友群炸锅:这阵仗,怕是比去年小鹏G6上市那波还壮观。
大卡车队列等着出厂,仿佛下一秒就能冲进全国各地的马路。
可别光看热闹,背后那些人,每天盯着产线、刷着订单、数着配件,跟打仗似的,谁都没闲着。
余承东不吭声的那几天,赛力斯工厂的气氛挺怪。
工人们说,领导来了气场不一样,生产线都快跑出火花。
张兴海低调坐镇,和余承东一唱一和。
这组合有点像篮球场上的詹姆斯+欧文,气质不同,目标一致。
有人调侃:“老板站在身后,你敢摸鱼?”
但说到底,交付这件事,谁都没法指望嘴皮子。
全网催单的用户,才是真正的“王”。
数据这东西,看着简单,做起来真跟挤牙膏一样。
10分钟2万辆,24小时15万辆,9月12日累计19万。
这不是吹牛,是实打实的流量+信任。
可谁能保证这些“爆单”背后没有水分?
新能源圈流行一句话:预售火爆,交付掉链,反转永远都在下一集。
蔚来当年ES8热卖,车主等到头发花白,理想ONE交付被喷成筛子,理想L7刚上市就因为配置跳票挨骂。
新能源车主们,早被“交付焦虑”折磨得一身经验,谁还真信“下单即提车”?
说到这,得聊聊产业链的那些坑。
疫情三年,芯片荒、物流堵,工资还死贵,供应链像踩独木桥,一不小心就摔下去。
停车场停满不是终点,装车、验车、运输、售后,每一步都能翻车。
评论区的老哥们,催交付、问现车、吐槽体验,哪怕是余承东在厂里打螺丝,也挡不住“催催催”。
大家都懂,成年人买车,哪有容易的事?
其实,余承东这波“下厂”,不算什么新鲜事。
马云快递分拣,雷军直播卖手机,李斌亲自送钥匙。
套路大家都玩来玩去,差别在于谁能真把戏演到底。
余承东这次不吭声,没在网上刷存在感,反而让人觉得踏实。
毕竟,社交媒体的放大镜,谁都逃不过。
只要交付跟不上,第二天就上热搜。
说到底,问界M7的这场大考,看的不是谁嗓门大,而是谁能在交付窗口扛住压力。
新能源行业,每天都像在抢跑道。
特斯拉割价,极氪限时秒杀,哪吒和小鹏都在卷。
今天你笑别人,明天别人就能“阴阳怪气”你一波。
市场热度就像股市,疯起来一夜暴涨,冷下来说翻脸就翻脸。
网友的关注点也挺神奇,别人家车出点故障,能聊半个月,自己家车迟交付,就只会默默等。
评论区的“键盘工程师”们,最爱盯着别人的芝麻,自己的西瓜熟烂也不吭声。
说白了,新能源车主和国产手机用户差不多,既要求高,又能忍,偶尔还自带调侃属性。
再说点行内的。
问界M7其实就是一场大型压力测试。
赛力斯和华为的“联姻”,表面风光,背后全是KPI和节点。
张兴海和余承东怎么分工?
谁说了算?
这问题就像球场双核,合作好是锦上添花,节奏乱就互相掣肘。
整个供应链就像一盘麻将,谁摸到好牌,谁就能先胡。
别小看一台新车,它背后牵扯着无数零部件、无数小工厂、一堆快递员和客服。
每个人都在赌今年的大单能不能真的变成实打实的销量。
交付这事,说简单就简单,说难也难。
用户等得着急,投资人看数字,厂里员工加班到半夜,谁都想早点收工回家。
行业的风口,来得快去得也快。
国产新能源的这波冲刺,像极了当年国产手机大混战,谁都不想被甩下。
但风光背后,都是一地鸡毛。
说到最后,其实谁也不是天生赢家。
余承东嘴皮子厉害,张兴海稳得住,用户催得急,行业卷得狠。
能不能把车交到千家万户,能不能让用户安心,不靠嘴,靠真本事。
行业的戏还在继续,谁先翻车谁先爆红,都有可能。
你说下一个热搜会不会又是问界?
咱也不敢立flag,评论区大家伙自便,来,聊聊你们等车的真实心情——你是期待,还是已经佛系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