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我们希望提供裸车版本,连铝合金轮毂都没有,只配钢圈。”在全新MG4发布会后的媒体访谈中,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总设计师兼上汽英国技术中心总经理邵景峰语出惊人。
这个被团队称为“回归本源”的设计,藏着中国汽车人破除刻板印象的野心。
(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总设计师兼上汽英国技术中心总经理邵景峰)
当两厢车在中国市场被贴上“女性专属”标签,当10万级纯电车陷入尺寸加大、配置内卷与价格混战,上汽MG选择了一条反共识的路径:为年轻男性打造一辆“可改装裸车”,用CTB电池技术和铝稀土合金专利,向特斯拉把持的技术壁垒发起冲锋。
这种“不随主流的独特态度”,正是邵景峰强调的MG基因:“品牌起源于车库,源自创造力和不断改造的精神。”一场看似小众的突围,暗含中国电动车破局全球化市场的深层逻辑,透过这辆全新MG4,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一二。
两厢车的性别解绑,与原始驾驶精神的回归
当前10万级两厢车市场呈现两极分化,女性向车型强调圆润造型与色彩营销,性能钢炮则定价超20万,年轻男性首购需求被忽视。这或许也是小米车型能够销售火爆的原因之一,奈何售价超过20万元的“高高在上”姿态,依然不是平民选择。
邵景峰对此直言:“最初我们希望激发年轻男性的创造力,而不是给他们一台完成度100%的‘完美商品’”。
因此全新MG4预留原厂改装接口,拥有更高的后期改装潜力,同时将定价下探至燃油车主力区间(入门随心版预售价格仅为7.38万元)。
“驾驶两厢车可以激发一些年轻人的血性和勇气”。这种“未完成态”产品哲学,直指Z世代对个性化表达的渴求。MG品牌源自英国车库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不随主流”的基因正通过可拆卸尾翼、开放电路接口等设计复活。
手车互联生态与“技术平等主义”崛起
不仅如此,全新MG4针对智能座舱的变革显得异常激进。
(上汽乘用车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
“让友商们来‘抄作业’也没有关系。”上汽乘用车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在发布会上的开放宣言,源于五年前启动的ICCOA底层协议开发。当友商在车机芯片上“挤牙膏”(比如骁龙660,亿咖通E02),MG4将骁龙8155芯片下放至10万级,并搭载OPPO智行系统。
相比友商,OPPO智行多少带着点降维打击的逻辑。比如行业首发“手机语音备车”,将车机变为“手机外设”,自由小窗、语音控虚拟支架等22项功能等等,手机上一句指令,就可以联动空调/座椅加热,同时还有无感钥匙+全生态APP兼容(iOS/鸿蒙/安卓),本质上是车企向手机厂商学习to C体验。
技术突围往往伴随文化重构。“在用户关注处比竞品多投入10%,优势领域多投入100%”,陈萃的策略折射出技术平权理念。
“工程师们被国外品牌技术长期围堵后的反弹情绪,深深打动了我。”
也正因为,全新MG4“裸车版”保留原厂改装接口,线上社区开放改色专栏,将德国车库文化嫁接中国土壤。
而在安全方面,全球市场的认证比预期更快。全新MG4的电池组满足IP67+IP69K,高压防护超越国标+欧洲ENCAP的标准, 经得起极端考验,提供MG超级安芯承诺,包括三电终身质保,零燃保障,无忧换新,为用户带来满满的安全感。
“当你们带着孩子在海外度假时,如果看到这款车,请为我们点赞。”提及到全新MG4在国内市场推出后,还将销往全球各地时,邵景峰充满自豪。
从“手提包哲学”到稀土合金突围
“中西方差异真的那么大吗?外国人不也需要空间吗?”针对如今国内偏爱大车的潮流,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抛出反问。
(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
如今的车动不动就车长超5米,车宽超2米,其实对于很多日常代步,特别是需要穿街走巷、城市拥堵的用户来说相当不便。
作为一款全球车型,全新MG4的设计遵循“世界大同”原则,外观紧凑化(车长4.28米),内舱通过CTB技术将电池上盖与车身地板合二为一,实现93.8%得房率,1.8米乘客可翘腿的后排,媲美B级车。
后备箱三层下沉式设计也暗藏巧思,“下层能藏下1.75米的成年人”,上层仍可竖立放入28寸行李箱,这种场景化思维被喻为“女性手提包哲学”,分层适配多元需求,从冲浪板到婴儿车各得其所。
相比之下,铝稀土合金的突破来得悄无声息,不容易被消费者感知。
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长期处于技术霸权阴影下,特斯拉通过铝镍合金专利构筑的“热舒适权”垄断,迫使全行业在续航、安全与体验间艰难取舍。
值得庆幸的是,当特斯拉用铝镍合金专利筑起技术高墙,MG的破局武器是铝稀土合金(镧+铈),熔点630℃、抗拉强度200MPa,3项专利支撑下实现空调能耗降50%,-35℃极寒续航达成率75%(行业平均55%);10.4kWh/百公里电耗,比轻500kg的A0级竞品更低。
“底层材料的创新是破局关键。”上汽清陶总经理李峥的断言背后,是冬季实测-7℃环境下75%的续航达成率,比特斯拉Model 3高出15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全新MG4还将推出半固态安芯版,虽然售价未知,但也是该级别里率先将半固态电池落地的引领者之一。
“若有人能实现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必定是上汽清陶”,李峥的自信,源自材料底层创新的突破。
更深层的变革在产业协作中发酵。半固态电池研发团队与清陶的合作模式打破传统:车企工程师常驻材料实验室,正极材料创新方案48小时内得到产线反馈。这种深度协同让液体电解质占比降至5%,第二代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
“有了车企和零部件企业深度合作的良好机制,新材料才有机会实现产业化。”李峥的总结揭示了破局本质。这项全新技术的半固态电池,将会后续搭载在全新MG4的半固态安芯版车型上。
不过我们也需要正视,围绕“固态电池”的这场战争远未到终结之时。中国车企需要面对专利围猎风险,比如特斯拉已申请“稀土-镍复合合金”新专利;材料带来的极限挑战,当前方案在>60℃沙漠环境的热衰减速率为铝镍合金1.7倍;以及产能爬坡压力,稀土提纯良品率仅83%,需攻克镧铈分离工艺瓶颈等等。
综述
从上海安亭到英国长桥,全新MG4的旅程映射着中国制造的蜕变,技术平权正消解着百年汽车业的等级秩序。
当俞经民开放OPPO智行生态“欢迎友商抄作业”,中国品牌从技术追随者向规则定义者的跃迁已悄然开始。这或许是中国汽车最诗意的隐喻——穿越深水区的航行,终将抵达更广阔的海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