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德系车在中国的销量跌到18.7%了,和五年前比,少了将近10个百分点。这数字一出来,我当时有点懵。毕竟,德国车可一直被当成高品质象征,似乎理所当然能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但现实就这么扎心——德系车是卖得少了,没错,问题到底在哪呢?
我最近和一家奔驰4S店的销售小刘聊了下,他也很无奈。以前,一台C级车动辄卖40万起步,现在客户看配置跟价格,觉得性价比不够,退缩了。他吐槽。同价位的日系车、甚至国产新能源车给的配置实打实多,像中控大屏从2年前的10寸猛增到14寸,行车辅助系统一套下来成本几万,这块算厂家的必杀技了。相比之下,德系车的硬派设计、精准操控成了对年轻消费者吸引力有限的标签。
这让我想到供应链上的差别。德国车企的供应链结构偏复杂,就跟一锅炖的老火汤,很多配料得事先磨好炖透,周期拉长且灵活性不足。日本车看起来更像是快速蒸的一盘炒饭,用料简单直接可快手上桌,更厉害的是最近它们在囤电池上的动作。我朋友在电池厂工作,说是丰田和日产的固态电池研发团队悄悄拿下不少专利,技术已经摸到量产线门槛了,续航能达到1200公里,这个数字听起来很疯狂吧。
我承认,之前我以为固态电池离量产还远得很,技术壁垒高得像珠穆朗玛峰。但细想下,其实电池厂和车企的关系很复杂,谁能抢先拿下量产且成本控制好,就能打破市场格局。今年某新能源汽车论坛我碰到一位供应链专家,他提到:日本车企在电池存货和生产上做了提前布局,他们的风险控制意识比德系强。这番话让我意识到,有时供应链就是硬实力,研发固然重要,但不够灵活,或者囤货少,面对突发调整就跟烫手山芋一样难处理。
再说渠道和用户心理。拿我朋友小明举例,他去年换了辆丰田混动,觉得油耗体感降了不少,行驶噪音也小。前几周他还抱怨说:买车没多钱,买德国车就像舍不得下饭的主菜,吃起来隔靴搔痒。这话无厘头,可折射出消费者心态。用户愿意花高价买贵车,但前提是觉得买得值,这值涉及空间宽敞、配置丰富、保值率和后续维护便利。
提到保值率,算了一笔粗略账,德系中型SUV三年后大概掉价35%到40%,日系可能只有30%到35%。虽说差距不大,但用户每想到要卖车时心里多少会有点门槛——毕竟一辆30万的车掉价快,买家更谨慎。另外我在4S店观察到,德系车维修配件普遍价格高于日系20%甚至30%,服务时间相对长,这进一步加重了用户后顾之忧。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小细节:有销售透露,今年德系车型的厂家促销力度前所未有,最低优惠可达10万以上,这背后其实是市场压力的直接反映。换句话说,卖得少,就离不开渠道降价,价格战最终还是转嫁给车价和品牌价值的侵蚀。
德国车的优势还是在技术开放和驾驶体验。但这种优势对年轻用户的吸引力在变弱了,日本车满足用车刚需更精准。日本车在电池和发动机混合动力方面的研发节奏快,和燃油车时代流传下来的高可靠性基因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护城河。对了,固态电池1200公里续航,不知道是不是能在寒冷北方这种极端工况下也保证性能?(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看到不少中国品牌也开始跟进类似线路,比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也在投巨资研发新型电池。这样看来,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品牌溢价,而是供应链布局、技术创新和对用户真实需求的精准把握。同时我也有点好奇:如果电池技术成熟,电动车续航上天了,消费者是不是会变得更挑剔,甚至转向更注重智能化和软件体验的品牌,毕竟车辆本身性能差距缩小后,这些点才是差异化利器。
说实话,这种市场变迁节奏,作为一个每天混迹研发线和供应链前端的老手,我有时候也跟不上节拍。想问问你们,感觉日系车真的因为电池和供应链更靠谱而越做越好,还是还有点被低估的?车企先下手为强,后手可能连翻盘机会都没有。留给德系的不只是销量和市占率下降的问题,更是未来研发和供应链策略的深层次挑战——你说这坑,谁去跳?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