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订单虚高,行业刷单成风,消费者买车更理性

最近,车企订单数据一口气冲到了五千多万台,这消息铺出来,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真的吗?不是在开玩笑吧?毕竟,我们国家一年真正能卖出去的车也就三千来万台。那这些订单到底是咋来的?是大家都忽然变成了土豪,想着多买两台车屯着取暖,还是哪环出了什么问题?

其实想想,每次新车发布,车企都喜欢来一波“破万”“破十万”的订单喜报,弄得跟抢春运火车票一样,生怕晚一分钟就买不到好货。订单水分这一套,早都成了行业默契。谁都知道,新势力车企为了捧场、造势,喜欢官宣各种“爆款”订单,这样好招呼老板,也能拿出去跟投资人吹牛。

问题来了,这些订单真得算数吗?要不咱们换个角度想一下。你下了个订单,没准就是花个几百块意向金,先占个位,万一想退了也能分分钟搞定。那订单到底是下定心买车,还是图个参与感,谁分得清楚?再说了,车企自己也知道,真正变成交付的,能有几个?那剩下的几十万几百万订单,往哪搁?

我没事也喜欢逛逛汽车新闻,发现很多车企一个个在发布新车的时候,都恨不得订单数字越大越好。你家要是只公示个几千台,那网友就开始质疑,是不是冷门车啊,不受市场欢迎啊,这舆论一下就把车企逼得措手不及。大家都在玩数字游戏,那你不跟着吹,想混都难。久而久之,一家带头,大家跟风,整个行业都变成了数字过家家。

有人可能要问了:不是说竞争能磨练企业吗?怎么反而变成一起做面子工程了?这得从行业生态说起,现在做车跟十几年前大不一样。那会儿谁家销量好差就说说,没人天天挖订单流水线,但现在新势力扎堆,品牌林立,车企哪有底气不玩这些把戏?你不公布个爆款数字,可能连新闻热度都抢不过别人。这种有点像以前的手机圈儿,同质化严重,就开始在参数和首销上拼命拔高。

更有意思的是,某些车企为了搞定订单数字,直接拉人头刷单,甚至有大学生兼职刷订单,还能领报酬。你以为他们真有买车的冲动?其实任务来了,点点手机下一单,然后等公布完就退款,轻松赚个百来块。这种事儿,现在都成了灰色小产业链。订单数据是个啥玩意儿,这时候谁还在乎真不真?

事实上,不少车企心知肚明,订单数字和真正交付销量不是一码事。有人为了指标,逼员工下单,有人为宣传效果直接编数字,还有广告公司提前策划“订单过万”,说白了,这就是场面话唠,目的是给投资人和上级领导一个交代,让消费者一看觉得是爆款,有面儿、有信心、有热度。

车企订单虚高,行业刷单成风,消费者买车更理性-有驾

如此一来,整个行业为数字服务,消费者的感受反而变成了次要因素。你说这还有多少真实反馈?这里面就像房产行业“认筹爆满”,后来认筹的人全都拉黑重选。无非是先吹一波热度,再慢慢捞真实接盘的用户。可汽车这东西,与房子还不一样,毕竟换一辆几万、几十万的大件儿,不是买包、买鞋随手就下单。真到最后掏钱包买车的人,估计也就凤毛麟角。

你要是车企老板,哪有不玩数据游戏的道理?别人都在朋友圈发“爆款订单一小时过万”,你还憋着数据不公布,那投资人怎么跟你谈?融资怎么做?就算产品不错,没人关注没人买单也白搭。有人说了,这是不是就是自欺欺人?但现阶段,广告、宣传、舆论都绑在一起,谁也不敢第一个不玩这些套路。一船人一起划,翻了也一起栽。

车企订单虚高,行业刷单成风,消费者买车更理性-有驾

有人吐槽,这不是行业集体造假吗?其实用造假也太严重,毕竟订单数字也有部分是真实用户下的,有人退订也属正常。但刷单、造势的确泛滥,谁都看明白了。只不过现在车企压力大,新势力要搏命,新老企业要守住市场份额,不拼订单谁有流量?

说到底,这些订单数字只能算个“愿景”,真正能落地的还得看交付量和口碑。你可以先下个订单占个坑,等到上市真正定价一公布、产品不如预期就退了,谁也不损失。如果可以拿几十块钱做个兼职,谁还当真去买车?这就是一个乱象,大伙儿都推着走,谁也没有暂停键。

还有,行业乱象背后其实是大环境出了问题。大家都在打价格战,拉爆款、刷热度、抢流量,底下水军黑公关、数据造假时有发生。消费者往往难辨真假,大部分人只看新闻标题,觉得汽车行业欣欣向荣,订单数字月月创新高。殊不知泡沫之下,很多车企日子其实很难过,利润压缩,库存堆积,花样刷脸维稳。

更讽刺的是,消费者跟着订单热情起舞,买车时却越来越理性。毕竟现在买车不像过去,品牌、性能、价格都一清二楚,网上测评遍地都是。你要真忽悠用户,靠订单刷数字骗人,大概率会被网民扒皮、群嘲。蔚来当年直播叫嚣订单爆了,最后销量扑街,被骂成“嘴炮王”,这就是现实打脸。

那问题来了,这么下去还要玩多久?订单数字本该是企业内部的流转数据,变成了公开亮剑的武器,谁也不敢比别人少,哪怕多刷几单、提前造势都无所谓。长此以往,新势力、新能源企业、传统品牌全都一锅端,被行业裹挟得没了底线。最怕的还是这种风气影响到后来人,不搞数据游戏就混不下去,那最后卖的还是谁的真实能力?

搞笑的是,现在的小定数据甚至成了广告公司提前包装的宣传点。压根没人关心实际转化率,只要发布会前能先吹出来,热度有了,高管开心,投资人点赞,至于交付多少随缘。这种制度的结果是什么?行业信任度下滑,用户需求变得谨慎,最后倒霉的还是市场本身。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车企干这个是为了活着。行业太卷,不做点场面就没人管。只不过,今天的水分订单能灌出明天的销量吗?未必。消费者现在眼睛都亮,靠假数据过日子迟早要翻车,谁都不是傻子。短期能拉热度,长期看,品牌口碑、产品本身才是硬道理。

这么看来,这场赛事里,大家就是被卷着往前冲,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停。你说水分多的订单,该不该严格管理?也有人提议,行业要规范发布标准,杜绝刷单。有用吗?只要还有流量和绩效压力,车企就不会自觉收手。反而,真正靠产品和服务打天下的企业,反而会被这种假繁荣的面子工程拖慢步伐。

车企订单虚高,行业刷单成风,消费者买车更理性-有驾
车企订单虚高,行业刷单成风,消费者买车更理性-有驾

说到底,订单数字就像是舞台上的烟雾弹,看着闹腾,实则虚无。你我日常买车,真会在意那几百万几千万订单吗?最后还是得看产品力、品牌和售后。行业要扭转这种风气,还是得靠消费者用脚投票,用真实购买决策来打脸虚假繁荣。否则,这场数字游戏还会一轮轮来,谁也说不清下一个五千万订单会不会直接变成段子素材。

车企订单虚高,行业刷单成风,消费者买车更理性-有驾

今天吹订单,明天交付扑街,那谁乐意当炮灰?希望接下来,车企们能多点真诚,少点套路。行业健康发展,比谁都重要。数字游戏终有头,产品力才是正道。谁能熬过这一轮虚假繁荣,才是真正的赢家。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