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看车数据,突然觉得纯电的战国只会越打越热,尤其这热度还真不是理性能解释的。你试想,那几天我还跟朋友说:哎,要不要再考虑买个电的?感觉年轻人好像对偏微型一点的车兴趣越来越大。他笑:反正我开ID3,没啥大毛病。你记得我那次去修车,维修师傅说电池比燃油车烧得快多了,估计三五年就得换。我没细想过,但似乎续航不只是数据问题,而是像我们在生活中换手机,比起性能更像关注用几年还能省事。(这段先按下不表)
刚翻了下我那堆乱七八糟的笔记和相册,看到一张58年老爸的照片,旁边是一辆老款的微面车。那年代,车子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变成了电——听起来很神奇,但其实只是换了电池,不也还是那辆车?这让我想到:车型的寿命就像人老了,会不会也是层层叠叠的保护膜被时间磨得光滑,除了品牌和技术,能支撑它存活的最大的动力其实还是用户心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明明数据都显示新势力崛起,比如小米、极氪;但某些车型,却变得像卖出容易,留存难的商品。比如宏光MINIEV,估算(体感)每周能卖出1万台左右,原因很简单,就是越用越便捷,小微型车的魔力在城市里是真实存在——不用担心停哪,也不用担心油钱。反观那些高端车,Model Y什么的,估算每周售8400(不确定),在我看来,还是靠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壁垒撑着。
这我得问问:你有没有觉得谁是真正的赢家?我个人感觉,如果只看天价续航和配置,就像是手机满屏的追求极致广告,但实际用起来,又不过是会续航、会充电,这就像我小时候买橡皮泥,常常只看颜色好看,没怎么在意粘性。
回头想,看到某榜单,星愿全都掉链子,排到了第29。其实我觉得,它就是那种市场新手的表现,刚上市就被老牌抢了市场份额。那什么海鸥呀、元U都突破了4千辆,你知道其实海鸥就是吉利拼命送的锣鼓鞭炮,它代表的其实是:传统大厂花大工夫在转型。小米SU7和YU7进去,说明新宠价格友好+智能配备更讨喜。
你看的榜单中排名挺靠后那几款,像Model Y L排名41(估算),就很代表问题:它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能持续多久?显然,市场在变得更多元化:你知道当年我买车,最怕的就是合规+性能+价格几个点无法兼得。而用户心理反而变了,没那么理性了。
我还注意到异军突起的极氪7X、iCAR V23——其实你想啊,这些另类车型,紧跟个性和差异化的套路,跟那种千人一面的传统车型比,像极了我们小时候玩的小汽车玩偶。有点想知道,未来的消费者会不会开始更讲意趣?
(这段先按下不表)
提示一下:我猜,这里面技术差距其实还没那么明显,真正的区别可能还是用户的那点心理。你试试,开车时是否享受那一刻的感觉,可能比续航里程还重要吧?或者说,我们一直在追问技术和价格,但其实心里那点相信感才是硬通货。
举个例子,我算过:一辆纯电车的百公里成本,大约在0.9元到1.2元(估算不精确,样本少),如果每天跑50公里,一个月下来,电费大概不超过300块。比起油车的油钱+保养要省不少。这也是为什么,用户转向的关键点就是我不嫌麻烦,省心、省钱。
但这个省心,真的专业性够多吗?像我朋友说:最烦那充电吧,要排队、要等,麻烦死了。那他对于用车场景的理解,还没到物理的极限。而我,心里还在琢磨:是不是我们太早开始计算未来?未来的电能基础,本身还不够稳。
对了,有个人说:纯电车不适合长途,除了跑网约车还能用来干嘛?这个问题有趣,估算(主观觉得)去年我认识的网约车,纯电车占了大概60%,但是续航和维护频率,导致成本堆高——其实就像你买了个新手机用一年,突然发现充电变慢、容量变小,心里会不会觉得:这玩意儿修起来比油车还麻烦。
想想,传统车厂拼命让新车套新的续航就是忽悠,或许供应链本身也会变,从电池到回收都像个循环,不像现在这般单向取用、死后一了百了。这点,我没细想过,也许,未来电池可以变成自己会修的那种——像我小时候玩的两用带子,随便拆,拆完还能用。
我有个朋友,他说:我管它什么排名,我喜欢的车才重要。但现实中,喜欢往往被实际需求蒙蔽。哪天,新车型出来,他会不会因为里程不够而放弃一次出行?你知道喜欢跟使用之间,那差别就像喜欢一首歌跟你每天都在听那首歌的区别。
这其实就是个心理存货的问题。车子多了,但心里标签更复杂。尤其短距城市代步,电子锁、自动泊车、平台化交付,没有一项我用得特别顺手的,可能我连喜欢的勇气都少了吧。
(这段突然停住)
想到这里,突然觉得——也许电车变成智能陪伴也不稀奇。不知道你有没有碰到过自家车突然多问一句:主人,你要不要休息一下?的秒针般的提示。这个,可能比续航、比价格,更能体现车和人的关系?
未来的电车,或许会不再是代步工具,而是会思想的伙伴。要真像电影里说的智能到会陪你聊天,那可真是个新世界。你觉得呢?那台价格稍贵的Model Y,除了标签外,心里还多了一层陪伴感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