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关注新能源汽车的朋友们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好像买车越来越像是在挑选家电。
销售人员热情地介绍着车里有多大的屏幕、多高级的音响,甚至还把车载冰箱和零重力座椅当成了核心卖点。
这些配置确实能提升一些舒适度,但很多人心里也在犯嘀咕:我们买的到底是一辆交通工具,还是一间带轮子的精装修公寓?
当新鲜感过去,续航里程的焦虑、冬季电量的衰减、高速公路上漫长的充电等待,这些实实在在的用车难题,依然是悬在每个车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不过,一个令人振奋的趋势正在出现,尤其是在2024年上半年,各大车企似乎集体从“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内卷中清醒过来,将竞争的焦点重新拉回到解决用户的根本痛点上,真正开始用硬核技术来颠覆我们的用车体验。
说到电动车,最大的困扰无疑就是补能问题。
续航再长,也顶不住充电慢带来的焦虑。
很多人都梦想着,什么时候给电动车充电能像去加油站加油一样,几分钟就搞定,从容出发。
这个梦想,如今正被中国企业一步步变为现实。
比亚迪在今年三月就推出了兆瓦级的闪充技术,这是一个行业性的突破。
在此之前,大家普遍谈论的快充标准最高也就是5C左右,而比亚迪直接将充电倍率提升到了10C,充电功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00千瓦,也就是兆瓦级别。
这个数字可能有些抽象,我们不妨换成实际的体验来看。
它的峰值充电速度可以达到每秒补充两公里的续航,也就是说,你低头回个信息的功夫,车子就多出了几十公里的行驶能力。
更直观的场景是,利用配套的闪充桩,充电短短5分钟,车辆就能增加400公里的续航。
这意味着,从上海出发去合肥,或者从广州去桂林,在服务区上个洗手间、买瓶水的时间,车辆的电量就足以支撑你跑完全程。
这已经非常接近传统燃油车的加油体验了。
当然,技术竞赛总是你追我赶,随后极氪、华为也发布了功率更高的超充方案,宁德时代也推出了充电速度更快的电池产品。
但比亚迪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发布了一项技术参数,而是提供了一整套从整车架构、专用电池到大规模充电网络建设的完整解决方案,并且已经率先将这项技术应用在量产车型上交付给消费者。
这标志着,“充电五分钟,续航几百里”不再是遥远的宣传口号,而是正在走进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
解决了充电速度,另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就是电池本身的选择。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摆在消费者面前的通常是两个选项: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
这两种电池各有优劣,让人难以取舍。
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高,能让车子跑得更远,但它的化学性质相对活泼,对温度比较敏感,大家对它的安全性总会多一份顾虑。
而磷酸铁锂电池以安全、稳定、寿命长著称,成本也更低,但它的明显短板在于低温性能差,一到冬天,续航里程大幅缩水,被车主们戏称为“电动爹”,是常有的事。
难道就不能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吗?
针对这个长期存在的“选择困难症”,电池行业的领头羊宁德时代给出了一个极具创意的答案:逍遥双核电池。
这个方案的核心思想,就是不再让一块电池包“单打独钟”,而是在内部巧妙地集成了两种不同特性的电芯,形成两个功能互补的“能量区”。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车里同时装了两个各怀绝技的“充电宝”。
这样一来,就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用户的需求进行“私人订制”。
比如,如果你生活在冬季严寒的北方地区,可以选择钠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的组合,钠电池出了名的耐低温,即便在零下四十度的极端天气里,电池依然能保持很高的活性,彻底告别冬季续航焦虑。
如果你是追求极致效率的用户,可以选择两块磷酸铁锂电池的组合,其中一块是支持12C超快充的第二代神行电池,让整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的同时,还能享受5分钟补能超过500公里的闪电速度。
而对于那些什么都想要、不愿妥协的消费者,则可以选择三元锂加磷酸铁锂的顶配组合,既能保证在低电量时依然有强大的动力输出,又能将纯电续航里程推向1500公里的新高度。
这种创新的设计,彻底打破了传统电池技术路线的局限,让电池从一个标准化的工业品,变成了一个可以根据用户画像灵活配置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当车辆的“心脏”——电池系统变得越来越强大的同时,车辆的“大脑”——智能驾驶系统,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过去我们所接触的辅助驾驶,无论是L2还是所谓的L2+,本质上都要求驾驶员时刻保持专注,双手不能离开方向盘,随时准备接管车辆,在很多时候甚至比自己开车还要累。
人们真正期待的,是在特定路况下,能够真正解放手脚和注意力的自动驾驶。
2024年上半年,这个愿景也迎来了落地的曙光,多家车企密集发布了针对L3级别自动驾驶的解决方案。
根据我国的法规定义,L3级被称为“有条件的自动驾驶”,意味着在符合设计要求的特定道路和环境下,比如在结构化的高速公路上,车辆可以完全自主进行驾驶操作,包括观察、决策和控制,驾驶员可以暂时将驾驶权交给系统。
只有在系统预判到即将超出其能力范围时,才会提前发出预警,要求驾驶员接管。
这与L2级别辅助驾驶有着本质的区别,驾驶的主导权在特定条件下实现了从人到车的转移。
在这条新的赛道上,中国企业再次展现了强大的竞争力。
华为、吉利、岚图、小鹏等企业纷纷亮出了自己的王牌技术,硬件上动辄搭载多个激光雷达以实现无死角的环境感知,软件上则依托超高算力的芯片来运行复杂的端到端大模型。
像小鹏G7 Ultra版,其搭载的自研芯片算力已经超过2200 TOPS,相当于每秒可以进行两千多万亿次计算,如此庞大的算力正是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让汽车像人一样思考和决策的基础。
如今,技术已经准备就绪,各大车企都在等待相关政策法规的正式落地,一旦时机成熟,L3级自动驾驶功能就能通过软件升级快速推送到用户的车上。
2025年,很有可能成为L3级自动驾驶规模化商用的元年,届时,汽车行业的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硬件堆砌,而是真正进入到以人工智能和软件算法为核心的“智能”竞赛新阶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