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SU7可真是火出圈了,从发布那天起,朋友圈里刷屏的要么是“雷军又整活了”的感慨,要么是“这价格比预期低”的惊喜。可这两天刷手机,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好些关于SU7事故的讨论里,总有人盯着驾驶员的穿着说事儿,尤其是“低胸”这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比事故细节还高。
前几天刷到个短视频,画面里一辆红色SU7停在路边,前保险杠蹭了块漆。视频配文写着“女司机穿低胸装开车分心,SU7首撞?”。点进去看评论,有人说“这衣服太晃眼,开车能不分心吗”,有人跟着起哄“小米这车是不是不适合穿暴露点的”,甚至有人直接下结论“女司机+低胸=事故高危组合”。可仔细看视频内容,根本没提当时车速多少、路上有没有积水、刹车踩得及不及时这些关键信息,全程都在放大驾驶员的衣服。
这种讨论方式让我有点纳闷。按理说,新车上市后出点小事故不新鲜,毕竟再成熟的产品也得经过市场检验。SU7作为小米首款车,关注度高很正常,但大家的焦点怎么就歪到“穿着”上了?
我专门翻了翻近一周的相关话题,发现类似的情况还真不少。有篇图文报道标题是“穿吊带裙开SU7撞护栏,车主:这衣服真不背锅”,评论区里“穿这么少还开车”的指责占了半壁江山,反而没人深究“当时是不是暴雨导致视线差”“车辆主动刹车有没有启动”这些问题。更讽刺的是,同样类型的剐蹭事故,要是驾驶员穿的是宽松T恤,讨论度能降一半——说白了,大家不是关心事故本身,是盯着“女性+低胸”这个组合找谈资。
这事儿往深了想,其实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媒体和网友的“流量惯性”。新车事故本就是热点,再加上“低胸”这种自带争议的标签,随便发条动态都能涨粉。有自媒体朋友跟我吐槽:“现在写事故报道,要是只讲技术分析,阅读量连两千都到不了;但加个‘女司机’‘低胸’这种词,分分钟破万。”二是咱们普通人的“认知惰性”。技术问题太复杂,什么制动距离、车身刚性、电子系统响应,听着就头疼;可“穿成这样开车”这种话题,谁都能插两句嘴,还能顺道表达对“女司机”的刻板印象——反正聊爽了就行,谁管真相到底咋样。
可咱得明白,讨论事故的目的是啥?是为了以后开车更安全,是为了车企改进产品。要是每次都盯着驾驶员的穿着,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闹笑话。就说上个月,杭州有位女司机穿高跟鞋开车追尾,结果交警调监控发现,事故主因是前车突然急刹,跟她穿什么鞋根本没关系。要是当时大家都盯着“高跟鞋”讨论,反而忽略了“跟车距离太近”这个关键问题,那才是真耽误事。
再说了,开车分不分心,跟穿什么真没必然联系。我表姐开了十年车,平时上班穿衬衫西裤,上周末带娃去游乐园,特意换了件宽松T恤,结果在小区里被电动车剐蹭了——原因特简单,她光顾着看娃有没有追上来,没注意旁边车道的车。你说这事儿能怪她穿T恤吗?显然不能。反过来,要是有人穿低胸装开车,全程集中注意力,车速控制得当,能出事故吗?大概率也不会。
所以啊,咱们看新闻还是得有点“技术含量”。遇到事故报道,先别急着下结论,想想“这事故是怎么发生的”“车企有没有回应”“有没有专业机构检测”。要是满脑子都是“穿成这样能不开车吗”,那可就被带偏了。毕竟咱们买车是为了方便,不是为了当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