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上个月小型车销量榜上那个排第十名的家伙吗? 就是那个卖了2625辆的东风奕派纳米01。 现在它带着全新升级的2026款来了,指导价5.98万元起,限时价直接干到5.88万元起。 这个价格一出来,朋友圈里就炸了锅:现在五万块钱就能买到带L2辅助驾驶的纯电车?
先看看这次升级的规模,官方说是有280多项改进。 从外观颜色到智能系统,从座椅通风到泊车功能,几乎把能想到的地方都动了一遍。 这种改款力度在年度更新里确实不太常见,让人忍不住想问:是不是现款车型的市场反馈让厂家特别“听劝”?
新增加的“精灵绿”配色绝对是第一眼亮点。 这种颜色不是简单的喷漆,而是用了豪华品牌常见的变色龙车漆工艺。 车身下半部分翠绿,配上白色车顶,实车在阳光下会呈现渐变效果。 有网友拍到路试车照片,评论区都在问:“这颜色加钱吗? ”答案是标配,不额外收费。
关于车身尺寸,2026款纳米01长宽高保持在4020/1810/1570毫米,轴距2663毫米。 这个数据在同级车里属于中上水平,特别是1810毫米的车宽,比比亚迪海鸥宽了65毫米。 实际坐进后排,膝盖距离前座能有两拳空间,对于一台小型车来说确实不错。
无边框车门这次被保留了下来。 虽然有人吐槽这种设计在冬天可能漏风,但年轻人就是吃这套颜值。 配合隐藏式门把手和17英寸双色轮辋,整车看起来确实不像五六万的车。 有车主在论坛晒图说:“每次解锁时门把手弹出,都感觉在玩科幻片。 ”
内饰新增的绿色配色和巴黎菱格纹软皮包覆,让车厢氛围年轻不少。 最实用的升级要数主驾座椅,6向电动调节带记忆功能,还集成了3挡通风和3挡加热。 南方用户应该会特别喜欢通风功能,毕竟夏天皮质座椅烫屁股的体验实在不好受。
车机系统这次升级挺狠。 12.8英寸中控屏分辨率提到1920×1080,内存组合升级到8G+128G。 实际操作起来,滑动界面基本没有卡顿。 全场景AI语音支持连续对话,实测能听懂“打开车窗然后播放周杰伦”这种复合指令。 有意思的是方言识别功能,用四川话说“把空调整凉快点儿”,系统真能准确执行。
智能驾驶方面,L2级辅助驾驶成了全系标配。 ACC自适应巡航在高速上跟车表现稳定,车道保持能识别大部分标线。 新增的循迹倒车功能挺实用,在死胡同里能按原路倒回50米。 不过有试驾媒体提醒,这套系统对弯道急的路段处理还有提升空间。
安全配置方面,FCW前碰撞预警和AEB自动刹车是亮点。 实测在30km/h速度下,对突然出现的假人能有效刹停。 但要注意的是,系统在雨天识别精度会下降,这点车主需要心里有数。
动力系统没变,还是70千瓦电机,最大扭矩160牛·米。 实际开起来,0-50km/h加速4.3秒,城市里超车够用。 电池有两种选择:31.45度电版本续航330公里,42.3度电版本续航430公里。 快充半小时能从30%充到80%,慢充需要6小时充满。
后备厢常规容积326升,能放下两个24寸行李箱。 后排座椅整体放倒后,空间能扩展到945升。 有用户实测过,放倒后能塞进一辆未组装的自行车。 前备厢也没缺席,虽然只有35升容积,但放充电枪和抹布正好。
现在来看看竞争对手的情况。 吉利星愿定价6.88-9.88万元,全系续航都做到400公里以上。 比亚迪海鸥价格区间6.98-8.58万元,有刀片电池技术加持。 极狐T1卖6.28-8.78万元,主打母婴人群。 纳米01的限时价5.88万元起,明显是盯着价格敏感型用户来的。
销量数据值得玩味。 纳米01在9月卖2625辆,而比亚迪海鸥当月销量是2.8万辆。 差距确实存在,但也要看到纳米01今年才刚上市,渠道建设还在进行中。 有经销商透露,目前展车刚到店一周,已经收到二十多张订单。
充电生态方面,东风集团接入了全国主流充电运营商。 在App里能查到32万个充电桩信息,覆盖300多个城市。 不过有北方用户反映,在零下十度的环境里,续航会打七折左右,这是所有电动车的通病。
配置选择上,8个车型版本让人眼花缭乱。 最走量的应该是中配版本,比低配多了侧气囊和全景影像,比高配只少了座椅通风加热。 有准车主在纠结:“多花4000块买座椅通风,还是把钱省下来装个行车记录仪? ”
金融方案也很有诚意。 首付15%就能提车,有的版本甚至承诺三年免息。 以入门版为例,首付8800元,月供不到1600元。 这个购车门槛对刚工作的年轻人特别友好。
售后服务方面,承诺三电系统终身质保,但条款里写明每年行驶里程不能超过3万公里。 有网约车司机算过账:“如果每天跑200公里,四个月就超限了,这车不适合全职跑滴滴。 ”
颜色选择上,除了新的精灵绿,还有幻想紫等6种配色。 女性用户更偏爱紫色版本,某销售中心统计显示,紫色车型的女性买家占比达到七成。 不过有车主提醒:“浅色车漆不如深色耐脏,洗车频率要多一倍。 ”
车机流量的收费模式引发过讨论。 第一年免费,之后基础服务永久免费,但娱乐流量包年要398元。 对比手机热点,这个价格是否划算,不同用户有不同看法。
关于无边框车门的隔音问题,实测在100km/h时速下,车内噪音值是68分贝。 这个数据比有框车门车型高3-4分贝,但在可接受范围内。 音乐音量开到30%就能盖过风噪。
隐藏式门把手的可靠性让人关注。 厂家测试数据显示,门把手能完成10万次弹出收回循环。 按每天使用20次计算,足够用13年。 但东北用户担心结冰问题,厂家回应说在-30℃环境里做过防冻测试。
540度全景影像的清晰度提升明显,车轮周边基本没有盲区。 有新手司机靠这个功能成功通过限宽墩,但老司机吐槽:“太依赖影像反而不会看后视镜了。 ”
临停模式(宠物模式)是个贴心设计。 开启后空调保持运行,中控屏显示“宠物在车内,温度适宜”。 有狗主人测试过,半小时后车内温度只上升2度,但建议还是不要长时间滞留宠物。
怀挡设计释放了中控台空间,手机无线充电板位置更顺手了。 不过有用户反映,充电功率只有15W,比现在主流手机快充慢不少。 厂家解释这是出于安全考虑,防止电池过热。
车身刚性数据值得一提,扭转刚度达到26000N·m/deg。 这个水平接近部分B级车,在小型车里算是优秀表现。 碰撞测试中,A柱在64km/h偏置碰撞后保持完整。
电池防护方面,底盘装有3.2毫米厚铝合金护板。 涉水深度40厘米的标称值经过实测,有媒体把车开进半米深水坑,电池包确实没进水。 但厂家还是提醒,遇到积水路段最好绕行。
社区运营方面,官方App里有改装专区。 有车主分享加装车顶行李箱的经验,也有用户讨论轮毂贴膜配色方案。 这种用户共创氛围,让纳米01的周边文化慢慢形成。
经销商网络正在快速扩张,目前全国已有200家门店。 但三四线城市覆盖还不够,有潜在买家反映看车要跑邻市。 厂家计划年底前把网点扩展到400家,这个速度能跟上销量增长吗?
产能情况值得关注。 武汉工厂目前双班生产,月产能约5000台。 如果订单持续增加,可能面临交付等待期。 有9月订车的用户说,销售承诺四周内提车,实际三周就到了。
二手车残率是准买家关心的问题。 目前第一代纳米01的一年残率在75%左右,与竞品持平。 有二手车商分析:“电动小车残率主要看电池衰减,厂家承诺8年70%容量保障是个加分项。 ”
关于充电口位置,右前翼子板的设计引发过讨论。 有用户觉得这样充电线不够长,但实测国家电网快充桩的线缆足够拉到对面车位。 倒是侧方停车时要注意,别把充电口怼到马路牙子上。
车灯功能有点意思。 日行灯带能显示充电进度,慢充时灯带会像进度条一样流动。 晚上解锁车辆时,头灯还会在地面投射欢迎图案。 这些小心思确实能提升用车仪式感。
座椅材质选用抗菌面料,实验室数据显示能抑制99%常见细菌。 有母婴用户特别看重这点,但建议还是定期清洁,毕竟实验室条件和实际使用环境不同。
智能预约充电功能可以省电费。 设置谷时充电,每度电能省三毛钱。 按每月跑1000公里算,一年能省下600元左右。 不过需要充电桩支持智能控制,老旧小区可能不适用。
车门储物格设计被吐槽过。 前门板只能放500毫升水瓶,后门干脆没有储物格。 厂家解释这是为扩大乘坐空间做的取舍,建议用户用座椅后背袋解决。
空调系统采用热泵技术,冬天制热比PTC加热省电30%。 实测-5℃环境里,开暖风后续航减少18%,而同级某些车型要减少25%。 这个差异在北方冬天会很实用。
音响系统是全系6喇叭配置,中高配支持虚拟环绕声。 音质表现中规中矩,低音下潜不够深。 有音乐发烧友自己加装低音炮,但要注意改装可能影响质保。
轮胎配置值得注意,高配用215/50 R17的轮胎,低配是205/55 R16。 宽胎抓地力更好,但滚阻会高一点。 有用户算过,宽胎版本百公里电耗多0.5度左右。
关于限时优惠的截止时间,销售说法不一。 有说持续到年底,有说库存卖完就结束。 想薅羊毛的消费者最好尽快决定,毕竟5.88万这个价格确实击穿了很多人的心理防线。
社区里在热议一个话题:同样预算下,你会选配置更高的纳米01,还是品牌更强的比亚迪海鸥? 这个问题底下已经吵了500多条评论,双方都列出了一堆参数对比。
有刚提车的用户分享体验:“自动泊车识别车位成功率八成左右,但垂直车位比侧方车位识别准。 遇到划线不清的车位,还是得自己来。 ”这种真实反馈比厂家宣传更有参考价值。
厂家宣传的“主副驾双音区唤醒”实际表现如何? 实测同时说“打开车窗”和“调高温度”,系统能分别执行指令。 但如果两人同时说话,识别准确率会下降到70%左右。
关于续航达成率,夏季开空调能跑到标称续航的九成,冬季开暖风大概七成。 这个表现属于同级正常水平,但用户期待能有突破性提升。 电池技术瓶颈短期内难解决,现实就是这样。
充电兼容性测试结果不错,试过特来电、星星充电等主流桩都能正常使用。 但有个别小品牌充电桩出现握手失败,厂家建议优先选择大品牌充电站。
车身颜色保持性引发过讨论。 深色车漆比浅色更显脏,但浅色车漆日久易发黄。 有车主建议:“如果经常跑高速,选深色能少洗车;如果停地库多,选浅色更保值。 ”
门把手弹出力度可以调节,在车机里能设成轻柔模式。 家里有小孩的用户喜欢这个功能,避免孩子被突然弹出的把手碰伤。 这种细节考虑确实贴心。
后排座椅放倒后有个10度左右的斜坡,放大件物品时会滑动。 有用户DIY了填充垫解决这个问题,教程在论坛里被收藏了上千次。 厂家是不是该考虑官方配件?
关于电池终身质保的争议,条款要求全程在4S店保养。 一次小保养费用约300元,比外面贵但包含系统检测。 有用户权衡后觉得,为保权益多花点钱也值。
车机导航的更新频率是季度更新,比手机导航慢。 但好处是能和仪表盘联动,路口提示更直观。 习惯用手机导航的用户,可能更需要车载无线充电功能。
自动大灯灵敏度可以三档调节,默认中档在过树荫时偶尔会误触发。 调到低档后改善明显,但进隧道时开启会延迟两秒。 这个取舍要看个人驾驶习惯。
雨刮器有雨量感应功能,但小雨时刮动频率偏高。 可以在自动挡基础上手动微调,找到适合自己的间隔。 南方梅雨季用户应该会经常用到这个功能。
关于车身颜色对保值率的影响,二手车商数据表明白色最保值,紫色折价最多。 但颜色偏好因人而异,有车主说:“买车是为自己开心,又不是为下家考虑。 ”
限时价结束后会不会有更大力度的促销? 有行业分析师预测,明年一季度可能推出改款车型,现款或许会清库存。 但厂家目前否认这个说法,称价格策略会根据市场调整。
社区里在讨论一个现象:纳米01车主平均年龄31岁,比竞品年轻5岁。 这个数据说明产品定位成功吸引了年轻群体,但也要面对年轻人更挑剔的需求。
有用户把纳米01开上高原测试,在海拔4500米地区动力衰减约15%,但电池保温表现优于预期。 厂家确实在极端环境测试下过功夫,这点值得肯定。
关于车门密封条的老化问题,厂家承诺五年内免费更换。 有北方用户经历三个冬天后反映,密封条确实出现硬化,但4S店更换流程很顺畅。
智能语音的离线功能实用,在地库没信号时还能控制空调。 识别率虽然比在线模式低,但基础指令都能执行。 这个设计考虑到实际使用场景。
充电盖板有时会被冰冻住,厂家建议极寒地区用户常备除冰剂。 有东北车主分享经验:用温水毛巾敷一下就能解决,但千万别硬掰。
车机支持OTA升级,去年进行过三次大更新。 最近一次增加了露营模式,能保持空调运行两小时。 这个功能看来是收到用户建议后增加的。
关于驾驶模式的讨论,经济模式能省电15%但动力变肉,运动模式电耗高但超车爽。 有用户建议开发自定义模式,让驾驶员自己调配参数。
后排没有空调出风口,夏天降温慢。 有车主自己加装便携式风扇,但要注意用电安全。 厂家为何不标配后排出风口? 成本控制可能是主因。
安全带高度不可调,个子矮的用户反映勒脖子。 这个设计确实不够人性化,希望改款时能改进。 目前只能加个护肩缓解。
灯光照射范围可以手动调节,拉重物时车头上翘的话需要调低角度。 这个功能在轿车里少见,看来厂家考虑到小车也可能载重。
关于车身轻量化的讨论,整车重量1.2吨比同级轻50公斤。 有好处是省电,但高速稳定性会稍差。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有用户把纳米01改成床车,后排放倒后能躺下1.75米身高的人。 配上定制床垫,确实能应急睡觉。 但厂家不建议长期这样用,对座椅骨架不好。
自动驻车功能在坡道起步时很好用,但倒车时建议关闭。 有新手在窄路倒车时,因为自动驻车频繁启动而手忙脚乱。
车头较短的好处是转弯半径小,双向四车道能一把调头。 但劣势是碰撞缓冲区间有限,所以主动安全配置更显重要。
关于轮胎耐磨指数,原厂胎标称400,正常能用6万公里。 但电动车起步猛,实际磨损会比油车快。 建议3万公里检查一次花纹深度。
车门铰链有三级限位,大风天能固定在半开位置。 这个小设计防止车门被风吹得乱晃,但用力开关门时感觉有点松垮。
前机盖没有隔音棉,电机声音略明显。 对噪音敏感的用户可以后期加装,百来块钱就能改善。 厂家省这个成本有点可惜。
充电时车标会呼吸闪烁,电量充满后常亮。 这个设计让用户远远就能看到充电状态,算是实用与美观的结合。
关于车身同色门把手的讨论,美观但容易脏。 有用户贴了透明膜保护,但时间久了会发黄。 厂家或许该推出官方保护配件。
限速报警功能可以自定义阈值,超速时先震动提醒再声音报警。 这个设置比直接嘀嘀叫更人性化,避免打扰车内乘客。
车机开机速度经过优化,现在15秒就能进入主界面。 但相比手机秒开还是有差距,希望下一代芯片能再提速。
关于车窗一键升降,只有主驾有这功能。 其他车窗需要长按按键,这点确实不够方便。 成本控制下的妥协吧。
后备厢门槛离地较高,搬重物有点费劲。 但好处是通过性好,上马路牙子不担心蹭底盘。 利弊需要用户自己权衡。
有用户测试过激烈驾驶的电耗,全程运动模式+空调,续航只有标称的六成。 但正常代步开,续航达成率能在八成以上。
车门未关提醒很细致,能具体显示哪个门没关好。 但敏感度太高,稍微虚掩就报警。 可以理解这是安全考虑,但有时会觉得烦。
关于前挡玻璃透光率,实测紫外线隔绝率99%。 夏天确实没那么晒,但贴膜行业要哭了。 厂家这是砸人饭碗啊。
雨刮器维修模式很实用,更换胶条时能立起来。 这个设计省去翻说明书的麻烦,小细节体现用心程度。
车身12处防锈处理,承诺5年不生锈。 有沿海用户用车两年,底盘确实没锈迹。 这个质保承诺比很多合资车都长。
自动大灯对隧道入口识别很快,但出隧道时熄灭稍慢。 可能是为避免频繁开关做的延迟,能理解但希望可调节。
关于车内气味,新车有淡淡皮革味,通风三天后基本散去。 有过敏体质用户说没引发不适,用料应该还算环保。
限时价还剩多少天? 销售说活动持续到年底,但热门配色可能提前断货。 想买特定颜色的要抓紧了。
社区里在讨论改装潜力,有用户降低车身加宽轮胎,颜值提升但通过性变差。 厂家是否考虑推出官方改装套件?
车门储物槽底有防滑垫,手机放里面不会乱晃。 但深度不够,急转弯时手机可能滑出。 这个小缺陷希望改款时改进。
关于车身刚性,有车主发生小刮蹭,对方车损较重而纳米01只是漆面损伤。 这个实战案例比实验室数据更有说服力。
充电口有排水设计,淋雨时充电没问题。 但建议还是尽量保持干燥,毕竟电子元件怕水是常识。
自动空调逻辑可以更智能,有时太阳晒着就很冷,进隧道又变热。 手动调节反而更舒适,希望算法能优化。
关于轮胎胎压,标准是2.5bar但打到2.8bar更省电。 只是会牺牲舒适性,这个取舍看个人喜好。
车门密封条有导水槽,洗车时不会积水。 但槽内容易积灰,需要定期清理。 设计周到但维护麻烦。
限时价是否含保险? 销售说价格是裸车价,保险要另算。 但厂家有合作保险公司,报价比外面低15%左右。
社区热议方向盘材质,低配是塑料高配是真皮。 有用户自己缝了皮套,手感提升但影响加热功能。
关于车身颜色数量,现款加新款共7种配色。 比竞品多但比手机颜色少,年轻人会觉得够用吗?
充电线长度3米,够从车位拉到充电桩。 但有些老小区电表在六楼,这长度就捉襟见肘了。
自动雨刮在毛毛雨时不太灵敏,需要手动干预。 传感器精度看来还有提升空间,希望OTA能改进。
关于车门重量,前门比后门重不少。 应该是结构强化原因,但开关门手感不一致有点怪。
车机支持手机投屏,但只限安卓用户。 苹果用户需要等系统更新,这个兼容性问题该早点解决。
限时价会不会再降? 有业内人士分析成本,说5.88万已经接近盈亏线。 再降可能要减配,消费者愿意吗?
社区在讨论快充功率,最大支持40kW不算顶尖。 但电池小充得快,30分钟补能80%够用了。
关于车身镀铬条,少量装饰提升精致感。 但有人喜欢全黑化风格,厂家能否提供选装包?
喇叭声音偏柔和,在嘈杂路口不够响。 有用户换成双音喇叭,但改装可能影响质保要慎重。
自动大灯对地下车库识别准确,但傍晚时分开启偏晚。 可以手动提前开启,但自动功能就该省心才对。
关于座椅记忆,能存储两个驾驶员设置。 但如果经常多人开车,两个位置可能不够用。
车门开启角度三档可调,窄车位能用小角度。 但铰链限位器寿命会受影响,建议非必要不常用。
限时价车型是否简配? 厂家强调配置与指导价车型一致,但有人发现轮胎品牌不同。 这种差异能接受吗?
社区在热议充电损耗,从电表到电池有7%损耗属正常。 但有人测出10%以上,是充电桩问题还是车的问题?
关于车身抗扭性,26600N·m/deg的数据怎么理解? 简单说就是过坎时车身更整,异响少。
自动泊车对划线车位识别准,但无划线车位基本失效。 技术还没到完全替代人工的阶段。
车门扶手高度适中,长途驾驶时右手有地方搭。 但材质偏硬,加个软垫会更舒服。
关于空调滤芯,带PM2.5过滤功能。 在雾霾天实测,车内空气质量能保持优级。 但滤芯更换成本比普通的高一倍。
限速识别功能靠摄像头,对老旧路牌识别率低。 这个功能目前还是辅助,不能完全依赖。
社区在讨论电池衰减,厂家承诺8年70%容量。 但实际使用中,快充多会不会加速衰减? 这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于车身油漆厚度,实测平均120微米,比行业标准厚20%。 但代价是补漆成本也高20%。
自动远光灯在国道表现好,但对向有电动车时会误判。 系统显然更擅长识别汽车灯光。
车门胶条隔音效果中规中矩,高速时主要噪音来自后视镜。 风噪控制还有提升空间。
关于方向盘调节,支持上下调节但不可前后拉。 个子特别高的用户可能觉得不够用。
限时价车型生产日期都是近三个月的,不存在库存车。 但有人担心赶工质量,这个疑虑怎么消除?
社区在热议充电预约功能,可以设谷时充电省电费。 但需要充电桩支持智能控制,老小区可能用不了。
关于车身底盘高度,空载15厘米通过性不错。 但满载后会降到13厘米,过坑要小心。
自动空调能耗占续航的10%左右,比手动模式高3%。 为舒适性多耗点电,值不值看个人选择。
车门限位器在坡道上有异响,抹点润滑油能解决。 属于小毛病但影响体验。
关于轮胎备胎,全系没有备胎只有补胎液。 厂家说为了轻量化,但用户出远门总不踏实。
限时价是否包含充电桩? 答案是裸车价,充电桩要另买。 但厂家有优惠套餐,比市场价低三成。
社区在讨论车身颜色与事故率的关系,数据显示浅色车事故率低5%。 但具体选什么色,还是看个人审美。
关于前挡玻璃加热,除雾速度比空调快。 但功耗大,建议冰雪天再用。
自动大灯对雾天穿透力不足,需要手动开雾灯。 传感器毕竟不是万能的,安全还得靠自己。
车门儿童锁是机械式,比电子锁可靠但操作麻烦。 有孩子家庭需要习惯这点。
关于车身防腐,镀锌钢板比例达到80%。 沿海用户五年内应该不用担心锈蚀问题。
限时价车型交付周期多长? 热门配色要等两周,冷门配色有现车。 这个等待时间能接受吗?
社区在热议充电口数量,全车只有前排一个USB口。 后排用户充电要排队,这个设计确实抠门了。
关于车身重量分布,前后配重比接近50:50。 过弯时稳定性不错,但推头现象还是存在。
自动驻车在堵车时好用,但低速跟车时建议关闭。 否则每停一次都要踩油门,反而累脚。
车门储物空间设计,前门能放伞后门没有。 这种差异化设计到底方不方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