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市场上新能源汽车的争夺战可谓激烈。就在大家对高科技、环保车型满怀期待之时,却传出了一件令人愤怒又无奈的事:江苏淮北的深蓝汽车4S店突然关门,展车消失、人去楼空,而已经交钱的消费者却没拿到合格证,更无法提车。这究竟是一起个别门店的经营问题,还是更深层次的行业弊病?消费者掏了真金白银,面对的是遥遥无期的解决方案,这样的事情,难道真的没有终点吗?
深蓝汽车,一个曾以“智能新能源”为吸引点的品牌,为何会落入这样的窘境?矛盾的核心主要来自消费者与厂家之间的对立。消费者花了大笔钱等待提车,厂家却表示自己也是受害者,拿不出任何实质性解决办法。这种互相“甩锅”的态度实在让人气愤。事情的导火索最早从车主丁先生开始浮出水面。据丁先生描述,他在今年9月底交了车的首付款和贷款,10月初去提车时却发现无法拿到合格证。尽管他选择报警并拿到临时牌照,但一个月过去了,合格证依然杳无音讯。这是在欺骗消费者吗?如此波折,让人不禁怀疑,从厂家到经销商之间,究竟还有多少猫腻?
丁先生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任先生的遭遇更为典型。任先生表示,他早在9月初就交了全款买车,并且信了销售的“展厅装修”理由。等到10月中旬准备提车时,他才发现交了13万元全款后,车不见了,合格证也无踪影,而店铺就干脆关门大吉。尝试联系深蓝厂家时,厂家却多次更改关于这家门店的经营状况答复:一会儿说店铺营业正常,一会儿又声称不正常,这反复无常的态度令消费者更加无助。节目组也多次联系深蓝全国客服中心,提出了三大质疑:第一,这家门店到底什么情况?一家“官方授权门店”,为何连厂家都搞不清?第二,车主无法拿到合格证,中间的经济、时间损失由谁承担?第三,深蓝是打算怎么解决问题?厂家客服的答复态度令人无语,既没有正面回应,也没有明确解决方案,只是含糊其辞地称“情况不乐观”。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购买汽车不仅是交易,更是对品牌的信任。深蓝这种推诿强调“厂家也是受害者”,显然无法让人信服。车主被骗的现象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而这类现象的背后,难道仅仅是单个经销商的失信问题吗?要知道,经销商的存在是捆绑品牌信誉的。在大家的认知里,买车是买品牌的服务,而不是买一个随时可能跑路的商家。品牌方对授权门店是否有相关监督机制?又或许,这种问题本身已经折射出整个行业管理上存在的漏洞。
事情到这里,看似已经无从挽回,但实际上,问题远没有结束。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深蓝全国范围内,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孤例。通过网络检索,我们发现不少消费者都曾反映无法从深蓝4S店拿到车辆合格证,甚至遇到提车障碍。除了上述两位消费者反馈的信息,更多类似的案例也并非少数。有车主晒出了购车合同和聊天记录,显示门店以各种借口拖延合格证的交付。无论背后如何,消费者的权益是最直接的受害点。
从车主的遭遇来厂家能否真正承担责任,是影响品牌口碑的关键点。有人或许会认为:“厂家确实冤枉,经销商跑路了,他们也损失了。”但真相真是如此吗?经销商本质上是厂家的一部分,授权的门店代表的正是品牌的形象。一个品牌的成功运作,不仅依赖于高质量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其服务体系是否健全。所以无论经销商的资金链是否断裂,顾客的权益受到损害,厂家都不能置身事外。
就在问题看似进入僵局时,一个更令人震惊的隐情逐渐浮出水面。节目组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这并不是一起“简单的大区门店问题”,而是可能折射出深蓝汽车的渠道管理系统严重混乱。今年以来,深蓝汽车刚刚调整了全年销售目标,从50万辆下调至38万辆。一些分析人士指出,这一调整直接反映出深蓝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困境。为了迎合目标,厂家可能在授权经销商时有所松懈,导致部分资质不够的门店进入销售网络。这直接提升了消费者购车的风险,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经销商跑路或门店关门的现象更容易发生。而厂家却迟迟没有拿出有效的市场管理方案,反而用“我们也是受害者”这类说辞敷衍消费者,这一态度显然无法取得车主的谅解。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资深的市场分析师指出,深蓝汽车之所以态度暧昧,可能不仅仅是市场困境的问题,而是担心问题的曝光会影响到品牌整体的发展宣传。去年底,深蓝曾定下50万辆的销售目标,并声称要在新能源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结果如今成绩仍不理想,还出这种车主维权的负面新闻,无疑将对其未来的发展带来阻力。这一矛盾,似乎正在激化。
虽然从表面来深蓝客服已表示“会尽量配合车主解决问题”,但仔细分析,这种官方表态不过是想稳定当前矛盾表面问题,压制舆论继续发酵罢了。目前深蓝已经将全年目标调整为38万,但从市场环境来实际要完成这一目标依然困难重重。优质的服务体系和完备的监管机制,是一家车企赢得用户信任的底线。而深蓝此次事件表明,他们在经销商网络的管理方面仍有很大的漏洞。淮北的车主丁先生和任先生只是几千名受害者之一,这样的情况完全可能在其他城市复制。如果厂家不主动解决这些顽疾,那无论产品技术再先进、价格再有优势,消费者信心一旦流失,将很难挽回。
更大的危机或许是隐瞒不报。今年以来,深蓝全国客户中心的态度变化引人关注,厂家对于门店经营状况反复“跳票”的解释让人怀疑,官方可能早已知道门店面临经营问题,却迟迟不采取措施。这背后隐藏的,是厂家与经销商之间复杂的利益链条。对于车主来说,这种现象的背后,难道不是更大的系统性问题吗?这不仅仅是淮北一个地区的个案,而是整个品牌体系暴露出的根本缺陷。
作为旁观者,看到这样的新闻,不能不感到遗憾。厂家站出来说自己也是受害者,听起来像是在安慰消费者,但实际上是给自己找台阶下而已。如果授权门店出了问题,厂家难道没有监管的义务吗?消费者的钱是交给门店的没错,但他们掏钱买的是品牌的信誉和服务。深蓝似乎有点搞混了逻辑,推卸责任不可取。随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客户拥有更多选择。深蓝既然目标是销售38万甚至更多的车辆,显然不是仅靠新能源技术就能实现的。在售后服务体系上抱有侥幸心理,只会让人对这一品牌望而却步。
事情到这里,看似暂时告一段落,却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厂家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经销商也跑路了,那么几万块交了车款的消费者,难道也得两手一摊认倒霉?你觉得深蓝作为品牌方还有多少责任?消费者维权困难,面对已付资金烟消云散,他们还能如何应对呢?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