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辰女士开着续航600公里的电车返乡,出发前还跟油车亲戚炫耀能省300油钱,结果堵在高速上空调不敢开,进服务区取号排到49号,从下午等到半夜才充上电。这不是个例,1250万辆电车涌上高速,超三分之一服务区充电桩爆满,充电比堵车还崩溃。
今年国庆高速日均车流达620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约1250万辆,较去年增长30%,可充电桩的增长却没跟上节奏。
四川某新能源公司数据显示,假期首日充电车辆涨了51.46%,但充电桩仅新增15%,供需剪刀差格外刺眼。我国虽有全球最大充电网络,但高速服务区累计才2.88万个充电桩,平时利用率不足20%,节假日却被挤爆。
辰女士的遭遇在多地上演。她从上海出发时满电显示能跑完全程,堵在G60沪昆高速浙江段后,仪表盘电量掉得飞快,剩30%电时慌忙进服务区,取号机吐出49号,当时才叫到35号。服务区餐厅里满是泡面味,叫号屏每20分钟才跳一个 号,等她插上充电枪时已过去4小时,比计划晚到两个服务区。
更棘手的是技术和管理问题。不少服务区还在用60千瓦以下的慢充桩,充一次要1.5小时以上,大功率超充桩覆盖率不足30%。有车主吐槽:“充30分钟只够跑100公里,下一个服务区还得排”,更有甚者遇到接口不兼容,找到桩却用不了。
为应对混乱,湖南、湖北服务区搞起“叫号充电”,江苏给快充车主发优惠券,但全国仅154台移动充电桩,在潮汐车流面前杯水车薪,有车主半夜排到60号,睡一觉醒来才叫到45号。
车主们被迫想招自救。北京王先生发现提前下高速更省心,高速口5公里内的县级市充电桩排队概率低60%,还多是快充。网友总结出实用经验:避开9月30日22-24时、10月1日10-19时的充电峰值,用国网App查实时桩位并开通提醒。
各地也在补救,北京、山东新增480千瓦超充桩,10分钟能 补能400公里,宁波慈城服务区建了82个充电车位,日服务5000车次,清华大学还建议搞“服务区+乡村”模式引导下高速充电。
但这些措施仍显无力。充电桩分布极不均衡,一二线城市需求爆炸,三四线及西部有“补能盲区”;运营商因日常利用率低,不愿在高速大规模建桩。更糟的是设备常“掉链子”,导航显示有桩,到了才发现是慢充,还有的被油车占用或故障,能用只剩半数。
骂电车“不行”太片面,但说基建和管理“及格”纯属自欺。车企卖车时把续航吹得天花乱坠,却不提高速、空调下的续航折扣;运营商盯着短期利益,不愿投入解决潮汐需求,这才是问题核心。
那些说“油车笑到最后”的人,忘了电车在城市通勤的低成本优势,只是长途补 能的短板被假期放大了。
光吐槽没用,得看解决方向。2025年铺开的光储超充站就很靠谱,光伏发电存起来补能,华为建的站能做到“一秒一公里”,还兼容所有车型。
可这类站点还没普及,前期投入高、地区光照差异都是难题。政策该加把劲,像给超充桩补800元/千瓦、给光储充站免税那样,逼着各方行动起来,而不是让车主独自“渡劫”。
国庆充电大考,考砸的不是电车技术,是配套的“后勤保障”。新能源车增长是大势,但基建、管理得跟上脚步,光储超充站这类新方案也该加速落地。毕竟车主选电车,是为了便利不是折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