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汽车圈,就像个千军万马跑马灯似的。谁都在打价格战,尤其是那些大品牌。听说大众最近把威然的裸车最低价砍到十八万出头,我还真惊了。这车原本也不算便宜,五米四的大身板,后排还有按摩座椅,算是MPV里的豪华派。但你要问我这车怎么价格跌得这么厉害?其实我也猜不到官方的底线,但从一个侧面来看,市场的需求真的在变。
先说那天在展厅碰到一个销售,他说:这车也没什么新鲜感了,国内喜欢的还是年轻人,偏偏威然还没搞新能源,有点吃不开。我当时心里琢磨,的确,提到MPV,最近年轻人搭载的偏偏不是像威然这样传统的商务取向,而是要智能、要省油,要短途便利。威然的竞争对手,丰田赛那和别克GL8混动,特别是后者,八月就卖到四千多台,比大众厉害多了。
我同时也会想:大众是不是太执迷于传统?他们如果只是把价格压低,却没把年轻化这块做好,可能还是没用。这也让我想起一件事。有次我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买车不光看价格,还得看未来打算。这个未来打算,反映出不少年轻消费者的心理:他们更愿意为智能、多功能付钱,而不是一台空间大的商务车。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威然的价格战策略是不是又有点借刀杀人味道?厂家把供货链的剩货想办法变成营销点,也是暗示着他们在靠价格清库存。但我觉得(这段先按下不表)这个策略是不是有点哎呀,倒过来想的意味?如果消费者都觉得这车还行,但没新意,光靠价格吸引,似乎也不是长久之计。
从供应链角度讲,威然采用的2.0T发动机,虽然用料够扎实,但没有搭配更智能的配置,反倒让人感觉有些老气。其实做偏商务的MPV,空间和舒适性是一定的,但现在的市场更偏向科技感。比起亲民的智能科技元素,车身钢材、隐私玻璃、音响这些都不是最吸引人的卖点。比如说,同样价位的别克GL8混动,里面有大屏、车联网,还有丰富的娱乐配置,年轻人一看就觉得哎呀,这车新潮。
我心里还在琢磨一个问题:是不是大众打价格战拼到了瓶颈?毕竟,价格的战斗很难打多久。你问我,为什么市场还没有明显拉动销量?我觉得——(这段先按下不表)为什么大众的降价宣传效果那么有限?会不会是他们在劳师动众地抢市场份额,反而忽略了消费者真正想要什么?或许,想要翻身,还得创新出点真正吸引眼球的亮点。
对比两款车,威然和GL8,我发现,有个细节变化:GL8的后排带有积分屏和氛围灯,配合家用的感觉更温馨。而威然,除了空间大,底盘扎实外,普遍的反馈都说静音好,坐着舒服——这点值得表扬。但它的竞争力确实已经变得不是那么紧抓人心了。是不是我太看重智能配置了?可能吧。因为坐在车里,用手机、用车载语音的年轻人,谁还会迷恋实体按键。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注意到一个细节:其实威然的售价下降到这个水平,比起当年刚发布时的高价,甚至和一些入门车型持平了。调研样本少(估算,可能只有几百个车主反馈),但有个趋势:那就是消费者越来越不满足空间大、价格低,更想要智能便捷、环保节能。
一个细小的事情,也让我觉得:我认识的一个市场分析师曾说,未来MPV的核心,可能向智能家庭车转型。你想想,现在很多家庭买车,不仅考虑空间,还考虑信息娱乐、远程控制、安全感。威然虽然动力和空间都不错,但在这些层面,确实慢半拍。难道这是大众技术跟不上,还是品牌老派思维的体现?我也没想过这个(这段猜测有点无中生有),但似乎也合理。
而且,市场的变化速度远快过我们的想象。有人说,明年大众要推出纯电版MPV,声称能整合智能硬件。那是不是意味着,威然的高价和传统味只能暂时兜底?问题是,新能源MPV的用户群体到底是年轻、科技群体多,还是偏商务的客户居多?我心里其实很迷茫——是不是我太敏锐,总觉得市场的偏好变化,还没完全展现?
想起一个细节:去年我看到一段视频,一位修理工说,现在年轻人不太喜欢大空间,反而喜欢小一点的车,觉得狭窄点更省钱、灵活。我当时没细想,但后面想一想,也许,这也是为什么MPV形态的需求在减弱的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MPV能不能逆转还是个问题。价格是个杠杆,但远不是唯一。真正打动人的,还是产品背后那份能满足未来需求的心意。未来的新车型,会不会加入更多智能元素?或者消费者的心理会不会变得更实在?这些,都让我想得晕头转向。
这个市场的刚需在变,谁能抓住那个潜在需求,才更有胜算。或者,下一秒,威然还能不能在价格战中站稳脚跟?谁知道呢。或者我错了——其实年轻人只是想要一台带点酷的新能源MPV,而不是一台静悄悄的商务车。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