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在中国,最近有点像家里兄弟打架——都说自己正宗,结果把买车的消费者给看懵了。你要是去问一汽奥迪的销售,他们会义正词严地告诉你:奥迪就得看四个圈,谁插一脚都不行;再看看上汽奥迪那边,玩的却是大写字母,还专门拉出了什么“豪华电动品牌”,一副要自立门户的架势。到底谁才是“根正苗红”的奥迪?不管你是看中商标,还是看重价格,最近这两兄弟的价格战打得让人无所适从——甚至已经到了“窝里横”的地步。
就说奥迪A3吧,一汽这边最新2025款的裸车报价干到11.24万起。对比当年全盛期的价格,这感觉像是砍了好几刀,也难怪不少人调侃奥迪是全系“双十一”状态。打折归打折,销量却没有很给力,今年奥迪在中国的半年报让人眉头一挑——销量和利润双双下滑,尤其中国市场直接成了拖后腿的典型。哪怕价格已经跌到地板,一汽奥迪还是没从销量泥潭里爬出来,甚至创下了多年新低。
价格打得厉害,内部斗争一点没少。前阵子一汽奥迪还发文强调四环标才是“奥迪祖传信物”,明眼人一看,大概率也是对着上汽奥迪开的炮——毕竟后者新成立的“豪华电动”(AUDI)系列,连标志都给换成了英文,这按谁都该觉得是抢风头。结果争议一发酵,一汽奥迪把文章悄悄删了,看来也怕外界看出点不自在的猫腻。
其实这“两兄弟”斗争由来已久,一汽奥迪当年作为中国最早的引进者,地盘跟渠道都是一手养大的。2016年上汽来插一脚,想进奥迪的中国市场,结果一汽奥迪经销商直接“罢进”,连公开发声要求中止合作。三方后来妥协才算暂时按住了火气,但心结早已埋下。等到上汽奥迪自己铺开渠道、并且试水电动和年轻化战略,双方的竞速就越发明显。
车型也有梗,例如上汽和一汽出的A5L就像双胞胎抢饭碗——上汽的预售价26万,一汽马上跟进25.68万,然后两家正式上市,先后又各自下探价格。一汽A5L最后干到23.98万,比上汽还低两千多。这种同门相争、明刀明枪地拼价格,消费者表面开心,品牌却愈发尴尬——谁还买账所谓的“奥迪本色”?这不,价格体系眼看就快打烂了。
最让一汽奥迪着急的,还是电动转型的路被截胡了。上汽一出新品牌,打出“英文标识”旗号、瞄准豪华电动新用户,一汽奥迪这边只能咬牙强化“四环血统”——你别看我老,但祖宗是我家的,谁也不许糊弄。“四环不妥协”这句喊话,不仅是给消费者看的,更是跟上汽奥迪攀比归属感,生怕对方把自己的金饭碗变成五环或六环。
说到底,专家们早看明白了,这场口水仗的背后都是渠道、血统、利益的再分配。谁能掌控网点,谁就能把握客源;谁有品牌溢价,谁才能最稳挣钱。现在一汽奥迪的600多个网点被上汽的直营模式一点点蚕食,电动高端用户更是逐渐涌向新品牌。这种亲兄弟墙里开花墙外香,难怪一汽奥迪舆论上死守“正统”,股东们也一动不敢动。说好听点,是利益结构失衡的必然结果,说直白点,两家短时间里想握手言和?不太可能。
从销量数据捋一捋,一汽奥迪确实是奥迪中国的顶梁柱。2024年在中国共卖了64.94万辆,其中一汽独砍了61.11万,占比94%——这在合资车企里已算是掌握半壁江山。只可惜这几年一汽奥迪日子越来越艰难,2021年以后连续下滑,到了今年更是狂跌12.5%,创造多年最低纪录。整个奥迪集团的上半年业绩也不理想,虽然总收入涨了点,但税后利润还是掉了快四成。中国区销量更惨,奥迪原本在宝马、奔驰之间还能拉拉手,现在彻底成了“垫底学员”。
形势这般紧张,奥迪高层能不急?最近上汽奥迪又推出AUDI品牌的纯电车型,四环标没了,英文logo亮了,一个新市场直接为电动化转型铺路。奥迪希望借这个新招擦亮中国市场的影响力,毕竟智能化、电动化大势已定,不转型就只能看着新势力抄家。
一汽奥迪这边也没闲着,推出了新款Q6L e-tron家族和A5L,两款车型都搭华为的高阶智驾系统,这算是自救里的狠招。别的不说,能先跟上理想、蔚来这些新势力的智能驾驶步伐,补齐技术短板才有招续命。不过一分钱一分货,A5L要等到十月才出来,Q6L e-tron入门款的钱再加上选装智驾,价格也不算亲民。高阶辅助驾驶系统成了中高配专属,普通用户能不能买单还得打个问号。
有专家说了,产品再好,渠道跟不跟得上也是关键。一汽奥迪去年卖的六十一万辆里,燃油车占了九成,新能源转型压力巨大。现在智能化、直售模式都在努力尝试,如果A5L能把顶配含激光雷达压到35万以内,或许能追回点销量,否则销量下滑成了惯性,那盘也实在难下。
渠道上更是拼杀连连,以成都市场为例,奥迪A3干到十一万多,这对刚毕业的小年轻简直就是“白菜价”。但经销商压力也随之加大,亏多赚少,有的甚至干脆转行当新势力的分销商。为了解决矛盾,一汽奥迪最近宣布推“融合直售”新模式,客户全程官方下单,全国统一价格,再也不用东奔西跑多店比价。可对经销商来说,这无异于“釜底抽薪”,过去靠信息差赚钱的门路一下断了。未来能不能平衡两头利益,还难说。
整体看来,奥迪中国市场今年热闹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汽坚持传统,四环标高举;上汽另辟蹊径,电动新品牌来势汹汹。价格战、品牌战、技术战一连串地打下来,消费者是又乐又懵,老奥迪车主暗自庆幸没赶上这波混战,新奥迪用户则等着看谁能笑到最后。
一家人种田对抗外敌倒还说得过去,可这明晃晃的内斗,分明是“窝里横”到极致。你拼我抢,最终还不是自家损失。也许谁都没有想明白,真正让奥迪在中国立得住脚的不是标志、不是血统,而是有没有那个敢拿出“以人为本”勇气的产品和服务。
兄弟阋墙,终究是两败俱伤。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