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9000吨大压铸生产线火了! 这波国产技术,真给车主长脸
朋友们,前几天刷微信朋友圈,刷到有人转发比亚迪高管的微博,点进去一看直接被惊到——比亚迪的9000吨大压铸生产线也太硬核了! 执行副总裁何志奇直接晒了生产线的画面,里面提到个数据我记特别牢:以前汽车的前后舱地板得用74件冲压件焊在一起,现在居然能变成一个完整的大压铸铝件! 效率提了多少先不说,光车身重量降下来这件事,对咱们开车的人来说就全是好处。 更让人提气的是,这条线上的设备全是国产的,连模具都是比亚迪自己做的,从铝锭到成品全程不用人工插手,全自动化搞定,这技术实力真不是吹的。
我后来特意抽了个周末去比亚迪的体验中心,想亲眼看看这工艺到底有多厉害。 刚进门就看到展厅里放着个压铸铝件的样品,我上手摸了摸,表面特别光滑,没有一点焊接的痕迹,工作人员说这就是前后舱地板的部件,以前要焊74次才能成,现在一次就能压出来。 旁边刚好有位开了三年比亚迪的老车主,他跟我聊的时候说,以前他那车偶尔会有小异响,去4S店查了才知道是焊接口有点松,要是早用这种一体压铸的部件,估计就没这麻烦了。 我听完还真有点感慨,毕竟开车最烦的就是这些小毛病,能从工艺上解决,比啥都强。
之后我还幸运地试到了一款搭了这种压铸部件的车型(具体型号工作人员说还没完全公开,暂时只能体验)。 那天刚好要去市区办事,早高峰堵车堵得厉害,我开着这车在车流里挪的时候,明显感觉车身比家里老车灵活多了。 频繁起步停车的时候,没有那种“肉”乎乎的迟滞感,轻轻踩点油门就走,媳妇坐在副驾还说“比你开咱家老车稳多了,不晃”。 后来到小区门口,有个特别窄的车位,我本来还担心停不进去,结果打方向的时候车身跟进特别顺,一把就倒进去了,下来一看,两边留的距离还挺均匀——现在想想,应该是车身重量降了之后,操控性跟着变好了。
上周六我还开着这车带爸妈去周边山上玩,单程大概两个多小时。 走高速的时候遇到点横风,我本来还挺紧张,怕车身飘,结果握着方向盘感觉特别稳,没有那种忽左忽右的晃动感。 到了山上的盘山路,有不少U型弯,过弯的时候我稍微收了点油门,车身跟着就转过来,没有那种拖泥带水的侧倾,爸妈坐在后排说“这次没晕车,比上次坐老车舒服多了”。 我当时还跟他们说,这就是一体压铸部件的好处,车身刚性上去了,开着稳,坐着也舒服。 中途在山顶休息的时候,我绕着车看了看,车身侧面特别规整,没有以前那种拼接的缝隙,工作人员说这种设计还能减少风噪,后来开高速的时候我特意留意了下,确实比家里老车安静不少。
关于大家最关心的成本问题,我也跟4S店的销售聊了聊。 他说现在这条生产线全自动化,零件比以前少了一大半,不光生产效率高了,后续保养可能也能省点事。 比如以前要是焊接口出问题,得拆一堆零件修,现在一体压铸的部件不容易坏,就算有问题也不用拆那么多东西,省时间也省费用。 我身边有个准备换车的朋友,听完我聊这个,直接说“要是后续车型定价靠谱,我肯定优先看比亚迪”——其实我也这么想,咱们买车图的就是个省心省钱,工艺能带来这些实际好处,比啥花里胡哨的配置都管用。
后来又看到腾势方程豹的赵长江转发了那条微博,他说大压铸今年在汽车圈肯定是大发展的一年,还说这是“颠覆性的工艺变革”。 我特意去查了查他说的应用范围,现在已经能用在后地板、前机舱这些地方,以后还会拓展到座椅骨架、车门框架,甚至整个车身都能一体压铸出来。 我跟我哥聊这件事的时候,他是做机械加工的,说“能搞出9000吨的压铸设备,还能自己做模具,这说明比亚迪的产业链已经很成熟了,不是靠买别人的技术凑数,这种企业才靠谱”。 我听完觉得特别有道理,毕竟技术自己掌握了,后续升级改进也快,咱们车主能更早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
这段时间体验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条全国产的大压铸生产线,不光是比亚迪的突破,更是咱们国产车技术的一个缩影——从设备到模具都自己研发,不依赖进口,还能做到“从铝锭到成品全自动化”,这种踏实搞技术的劲头,比啥宣传都有说服力。 以前总有人说“国产技术不如进口”,但看着眼前这条生产线,看着试驾车的表现,我真想说一句:咱们的国产技术,已经能撑起“颠覆性”的改变了。
其实买车这么多年,我越来越觉得,选车不只是选个代步工具,更是选一种技术态度——像比亚迪这样把钱花在生产线、花在工艺突破上,给车主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稳、省、舒服。 以后再有人问我“国产车值得买吗”,我肯定会把这条9000吨大压铸生产线的事告诉他,让他看看咱们国产技术的实力。
这样靠技术说话的比亚迪,你会考虑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