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汽车圈,真是有点九不简单的感觉。你们也注意到了吗?从X9到LS9再到D19,好像不少新车都喜欢带个9。我自己还特意翻了下最近三个月的发布节奏,发现不到100天,就有10款9字辈的产品。这个数字有点吓人哦,基本上就把2024年的9都囊括了,尤其九月那一波,一下子就爆出五款。年底前,估计还能看到至少三款9系列产品出炉。
为什么会这么巧?我猜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车企是真的想在高端市场里占个位置。9代表着高级、旗舰,硬件配置和软件系统都挺牛的,例如小鹏X9增程版,支持800伏快速充电,集成了首发零重力座椅和三折叠座椅,中间还加入了不少科技感的黑科技。而智己LS9更是集大成者,底蕴可不简单,连CEO都说了,集上汽70多年的造车经验于一身。这明显就是在向消费者 showcase 自家技术水平,塑造高端形象。
但这会让人疑问:这些车价不也是很亲民的?我觉得,所谓旗舰,总结一句话就是——看得见的高。价格大多在20万到50万之间,特别是一些车型,甚至还能用在真香区间内。你会觉得奇怪吧,明明是高端,但价格比起豪华品牌一比,真是便宜不少。我自己心里还在琢磨,技术是不是被成本控制给勒紧了?估算一下,百公里成本大概在1.5元左右,保值率我猜会比品牌豪华车低20%,但配置差不多的情况下,成本优势摆在那,只能说中国的供应链和制造效率真是逐渐成熟到可以实现低价高配。
这股九风也带来一些潜在的问题。你想啊,这么多9系列产品同时出现,难免会让市场变得有点乱。消费者也容易被带偏——哇,这车名字里有‘9’,一定档次很高!。实际上,去年一些调查显示,40万以上的新能源车销量虽然还是有,但同比都在掉1/5左右。特别是一些豪华的9车,销量不振,甚至还不及一些配置更低的车型。有人在社交平台上调侃,这不就成了豪华车的‘平替’嘛。我还记得一朋友说:智己LS9,感觉就像是‘陆家嘴的揽胜’。我心里一边笑一边想:真是妙趣横生。
我一开始觉得,车企借9这个数字,想用来打造所谓的高端旗舰形象。可慢慢发现,车企更像是在打价格战和抢市场份额。很多9系车还在价格下调的途中,经常比原定价格便宜10万甚至20万出售。意味着什么?我猜,估算一下,单车利润可能把控在15%左右,能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成本控制赚点油水,但如果无法找到差异化竞争点,市场竞争就会变得很激烈。
还记得那次我翻了下车的配置表,看到那些旗舰配置,心想:是不是大家都在堆料堆到虚火泛滥?配置堆得越多,价格也越高。但实际上,消费者更关注的,是实用性而不是堆料。比如空间大小、配置的实用性、售后体验等等。消费者对豪华的定义也在逐渐变化,不再是价格堆出来的豪华感,更是体验和品牌的认知。
我得提醒自己:不能把所有9车都等同看待。有些确实有核心技术突破,但也有不少是在模仿和堆料。这些车型的销量就反映出一个问题:市场上的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开始审美疲劳,眼睛都快嫌弃了。你们觉得呢?是不是未来如果还这么搞,倒不如在差异化上下点功夫,比如在智能交互、动力效率或某个细分优势上下苦功。
说到又该怎么走?我猜,传统硬件优势没有那么容易被取代。就像发动机、变速箱,虽然在新能源里退场,但实际上,机械硬件在某些方面还很有看头。很多新势力品牌,靠技术积累和供应链管理,没办法短时间内走得更远。传统车企有底蕴,也许还能重新用机械硬件给9系列加点芯。有个细节我还记得:上一场车展,有一家车企的高管开玩笑说:我们在研发下一代的‘9’,可能还会用到一些传统的动力技术。我心里暗暗猜测,估计也就没细想过这个问题。
这个9字风潮背后,反映出中国品牌似乎有一种技术积累+成本控制的双重优势。技术在成本、规模的支撑下,得以在价格上下功夫——这点,中国制造的优势是真实存在的。只能不能把硬实力转化成长远的品牌核心,还是个考验。
其实挺好奇的,你们觉得,未来9系列还能走多远?除了价格和技术,还会不会出现更为差异化的定位?或者说,市场会逐渐去套路化,回归真实的用户需求?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也是个消费者,在选择‘9’车的时候,最看重的又会是哪些元素?或者,这种高端旗舰的名头,真的会成为品牌心里的包袱吗?怎么想都挺有意思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