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摩托车半年产量362.2万辆,出口量占比超八成
今年上半年,重庆的摩托车厂子真是忙得脚不沾地。前几天在南坪那边修电瓶,我还碰到老杨,他说最近订单都快堆到仓库门口了。1-6月,全市一共造了362.2万辆摩托车,比去年多出23%,产值直接冲到了536亿多点。要不是亲眼见着宗申和隆鑫门口排队装货的场面,我还真以为这行情没那么火。
说起来,今年大家都喊全球生意难做,可重庆这块儿偏偏逆风起飞。有意思的是,不光传统燃油的三家大厂(隆鑫、宗申、银翔)依旧霸榜,全国销量前十稳稳有它们名额,电动摩托也冒头得厉害——雅迪、爱玛这些牌子,现在渝北和永川都有新工厂落地。我邻居小王就是在台铃干活,说现在主推轻便型电动,两轮带点智能化的小玩意儿特受欢迎。据他说,这半年全市电动摩托出了123万多辆,同比涨了三分之一。
高端大排量也悄悄崛起。这事儿我还是听修理铺老罗唠叨才知道,他手里刚修过一台国产中大排的新款,据说发动机声浪不输进口货。今年上半年,中大排高端车型出来差不多10万辆,比去年猛增67%。师傅们都调侃,以后路上遇见呼啸而过的不一定都是洋品牌,“咱自家造的也能炸街”。
产业结构变样,还体现在出口。你可能想不到,上半年重庆生产出来的大部分车,其实都是“漂洋过海”去了外头市场——310万来辆被卖到了拉美、非洲还有东南亚啥地方,占总产量85%以上,而且每辆平均售价比以前贵了一截。我有个做外贸的小表哥,这阵正忙着跟俄罗斯客户对接新单,说今年汇率波动但订单价反倒提了不少。
本土企业争气也是关键。不只是熟面孔像千里科技、航天巴山,也挤进全国出口榜前十行列。在巴南区宗申工厂,大堂经理小周常感慨:“自动线一天不停歇,连夜班伙计最近都请假难。”据他讲,公司海外客户下单越来越挑剔,对配置要求高,比如ABS防抱死系统必须标配,还有什么TFT仪表盘这种以前只在豪华品牌才有的功能,现在中档车型就开始普及。
顺便插一句,有些冷门配置其实用起来挺鸡肋。我微信群里有人吐槽,新买回来的某款带定速巡航功能,但实际城区骑根本用不上,还容易误触;反倒是胎压监测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小东西,被很多老司机点赞,说省心不少,不怕半路爆胎吃亏。另外维修圈子流传个段子:谁要敢忽略链条保养,高温季节铁定让你半路掉链子,到时候别怪师傅笑话你“钱花少一步走断腿”。
年轻人喜欢改装,也让整个行业活跃许多。有数据说专业改装店年增长40%,不过现实中我身边几个玩改装的小伙伴经常抱怨零件不好找,一些限量版尾灯或者异形坐垫得提前两个月预订。不过这样折腾下来,每次聚会时亮骚一下,总归比原厂素颜强太多——尤其是在解放碑附近夜骑那种感觉,“拽”字写脸上没人嫌你浮夸。
至于为何突然爆发?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之前接受采访时透露,好几个利好凑一起:国外市场回暖、新国标即将实施、电动车合规化政策放宽,再加上一些城市禁限摩松绑,都给足动力。一位销售曾打趣:“政策一松,我们天天数票数手软。”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就是配套零部件本地化提升明显。例如永川那片工业园区,据说计划2027年把关键零部件80%实现本地自产,到时候物流成本又能省下一笔。而且从2023年开始搞《五年行动计划》,目标很明确,要把全市总产值做到1400亿级别,一步步往800万辆冲刺。“慢慢熬吧,只要市场不断,大锅饭迟早轮到咱盛满。”这是隔壁老赵经常挂嘴边的话。
最后聊点生活琐事吧,上个月我去换刹车皮的时候碰巧遇到一个二手商贩收购退役公户车辆。他神秘兮兮告诉我,有批去年出口未果滞销下来的库存准新车正准备低价处理,看有没有熟人想捡漏。这种消息真假难辨,不过却说明一个现象:无论新品还是二手,在重庆这座城,只要愿意折腾,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速度与激情”。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穿插于文内,包括现场采访、市经济信息委披露等渠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