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还记得四年前那群在展厅里摩拳擦掌、预备提车的小伙伴,你大概能想象当时保时捷在中国有多风光。2021年,保时捷在华销量比自家欧洲还高,短短一年交付近十万辆,这么大的市场体量,说它是“梦中豪车”绝非虚言。可眨眼一转,到了今年第一季度,这位豪车里的实力派竟然连一万辆都没卖到——你没听错,交付量直接比去年同期少了42%,说是“腰斩”一点也不过分。这不仅让车圈的资深人士都瞪大了眼,也让一众曾经把保时捷当成身份象征的“梦想家”心里清楚过去的认知真的需要重新审视了。
这种巨变并非无迹可寻。如果你翻一翻公司财报,会发现保时捷的赚钱能力也“缩水”了不少。今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只有7.18亿欧元,而去年的同一时间,这一数字接近22亿欧元,净利润跌幅高达66.66%。以前卖一辆车,不光是产品本身赚得多,整个回报率也能把同行甩在身后。去年他们还能保证15.7%的销售回报率,现在一下子跌到了5.5%,这变化让我忍不住联想到有人发工资,结果只剩下吃饭钱——谁都得琢磨着怎么过。
别看保时捷一直以“高盈利”“高端品牌”著称,其实背后压力山大。回顾2022年,公司刚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全球交付量创了新高,到达31万辆,中国市场稳居最大单一市场。可其实那一年中国区的销量已经露出端倪,交付量虽然超过九万,但同比下滑了2.5%,成为保时捷全球唯一负增长的分区。再到2023年,下跌幅度一下拉大到15%,销量掉到八万辆左右,直接丢掉了最大市场的“王座”。原本还想着凭借几十年的口碑撑住局面,谁能想到新势力起来得这么快,保时捷在中国遇到的挑战,比运动圈的“逆风翻盘”还刺激。
转型电动化曾是保时捷对抗市场变化的“灵丹妙药”。2021年他们喊出2030年八成产品变电车的目标,还自研高性能电池,砸下大笔资金(德国政府直接补贴5000万欧元)推进项目。那时候的自信劲儿我还记得,官方口号直接喊“重塑跑车未来”。四年后现实啪啪打脸巨额投入没能带来预期的销量,保时捷不得不暂停自研电池项目,裁员将近三百人,仅保留一个基础团队勉强维持研发。这就像班上本来成绩最好的同学自信满满报名竞赛,结果中途发现难度太大只好退场,大家听说都倒吸一口凉气。
保时捷在中国的新计划也变得格外“现实”门店计划直接砍到只剩100家,相比现有数量关闭50家。这一决定据中国汽车报估算,母公司可能因此损失400亿元人民币。传统豪车品牌转型不易,许多同行——奔驰、奥迪、福特都在调整方向,把电动化的计划放缓,毕竟成本实在太高,又没法保证能卖得跟以前燃油车一样好。看着这些大牌都在重新审视转型路径,谁还会怪保时捷“低头”?活着比面子更重要,这道理谁都懂。
说回“中国市场到底有多难卷”,今年保时捷中国区总裁都发出感慨,说自己二十多年职业生涯从未见过变化如此快的市场。以往保时捷车主开着卡宴、718、911,轻松进出各种商务、生活场所,不用名片都能让人记住名字。到现在,想买还得考虑后续保值和转型问题,甚至网传某些门店排队提车的盛况一去不复返。即便全球奢侈品价值榜上,保时捷曾力压LV、Gucci进入前三,依然逃不过本土玩家的强力挑战。
其实电动车热潮之下,看似风光的国际品牌一到中国就“水土不服”。比如保时捷的电动车在欧洲卖得不错,轮到中国却难敌比亚迪、蔚来、小鹏这些新势力。国产供应链和研发能力强大,电池、智能化技术都领先,这让老外品牌哪怕有底蕴也只能尝尝被“本地化”困住的滋味。而国内用户越来越追求性价比、用车体验,不再单纯为了Logo买单,传统豪车的优势被迅速稀释掉。
眼下,越来越多传统车企不再死磕单打独斗,而是尝试与国内新势力合作。有些品牌开始共享技术、联手出品新车型,就是为了抢一口自己以往看不上、但如今不得不争的“蛋糕”。一时间,不管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都在中国市场经历一轮新的较量。谁能笑到谁能重新定义高端豪车,已经很难预测——或许以后,豪车不再只靠“车标”发光,还得靠智能体验和性价比来抢人心。
其实对很多人来说,这场变化带来的冲击比价格表上的数字还真实。一辆曾经代表“成功人生”的保时捷,如今在中国遇到的挑战,提醒我们任何时代的市场都离不开创新和脚踏实地。无论是追逐梦想,还是守住老本行,终究在这个变化快得让人措手不及的时代,每个品牌、每个消费者都得学会适应,学会思考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

出于尊重原创,文章内容已开启全网一键维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