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现实世界最魔幻的地方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被卷死的是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卷王从哪个角落里蹦出来。
就像现在,你开车堵在路上,前后左右瞅瞅,是不是发现一种酷似老头乐但明显精致不少的小电车越来越多了?
你以为这是消费降级,大家没钱了只能买个代步工具。
我告诉你,你只猜对了一半。
另一半是,连吉利这种浓眉大眼的传统巨头,都开始“发疯”,亲自下场用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重新定义什么叫“薄利多销”。
说白了,人家不是在卖车,人家是在用一个6万块的“钩子”,钓你这条大鱼。
一
我们先看一个反常识的数据。
今年前三季度,车市一片红海,各种掀桌子、拔网线。
但10万块以内的新能源车,卖了超过200万辆,增速全场最高。
这说明什么?
说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钱包是诚实的。
在经历了各种“智能爸爸”、“电动爹”的教育后,大多数人终于想明白了买电车的核心诉求:不就是个安了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的手机吗?
核心功能是让我从A点到B点,别在路上趴窝,顺便能省点油钱。
花里胡哨的功能当然好,但前提是,我得先买得起。
于是,小型纯电车市场,这个一度被认为是“老头乐升级版”、“没啥技术含量”的领域,突然就成了兵家必争的黄金地段。
从五菱到比亚迪,再到今天的主角吉利,大家发现,原来群众基础在这里。
这就像打拳击,你跟泰森比谁的重拳猛,那是自寻死路。
但如果你能在他出拳的间隙,疯狂用小碎拳怼他腰子,他照样会跪。
小型纯电市场,就是那个“腰子”。
二
吉利是怎么下场怼腰子的?
他们扔出来一个叫“星愿”的东西。
这小玩意儿,前三季度卖了差不多34.3万辆,成了全品类销冠。
一个单品,占了整个吉利汽车(一个庞大的上市公司)销量的16%。
这就很吓人了。
这车卖疯了。字面意义上的疯。销量高得像P的。
为什么?图它便宜?还是图它能上绿牌?
都不是,图的是大厂给你耍猴戏,还让你觉得占了便宜。
你看看这车的配置单,宁德时代电芯、后置后驱、多连杆独立悬架、70L前备箱,甚至还塞了个银河Flyme Auto智能座舱。
这堆东西放在一起,卖6万多起步。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好比你在沙县小吃点了一份10块钱的飘香拌面,老板不仅给你加了两个卤蛋,还问你要不要配一杯手冲耶加雪菲。
你感动吗?你当然感动。你觉得老板疯了,但你吃得很爽。
这就是吉利的刀法。
它用越级的配置,给这个价位的消费者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过去,买便宜小车,你得到的是“能开就行”的敷衍。
现在,吉利告诉你,便宜,也可以有尊严,有体验。
这种打法,在商业上叫“降维打击”,在江湖上叫“不讲武德”。
它把竞争从“谁更便宜”的无聊内卷,直接升级到了“在同样便宜的前提下,谁能给得更多”。
这对于那些只会拼价格的小厂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
三
那么问题来了,吉利图什么?做慈善?当车界活菩萨?
别闹了,成年人的世界里,唯一的童话就是财报。
这小车本身可能真不怎么赚钱,甚至是在贴钱赚吆喝。
但它的战略价值,比印钞机还关键。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快种快收”的流量玩法。
吉利的阳谋,原文里其实提到了一个词——“我们”的大家庭。
说得真好听。大家庭?我看是“大鱼塘”。
星愿这款车,就是吉利撒向市场的一张巨网,或者说,是Costco门口发的免费试吃香肠。
它的核心KPI不是利润,是“拉人头”。
你想想,一个年轻人,或者一个家庭的第二辆车,预算有限,被星愿的性价比感动得稀里哗啦,成了吉利用户。
好了,鱼进塘了。
接下来,吉利那套庞大的CRM体系就开始运转了。
这哥们今天开星愿,过几年结婚了,要换个大的,销售会告诉你:“嘿,哥们,我们银河的混动SUV不错,老用户置换有补贴哦。”再过几年,事业有成了,想整个豪华点的,销售又来了:“老板,看看我们的极氪?或者领克?绝对有面儿。都是一家人,给你内部价。”
看到了吗?
这根本不是卖车,这是在运营一个从LV1到LV99的升级打怪游戏。
吉利打造了吉利、银河、领克、极氪这一整套品牌矩阵,不是为了让你选择困难,而是为了让你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想花多少钱,都能在他家的服务器里完成升级。
你的所有数据、喜好、换车周期,都被拿捏得死死的。
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才是“我们”大家庭的真正含义。
星愿,就是那个6万块的“新手村通行证”。
所以,别看这只是个小型纯电市场,当规模化足够大,它就成了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
当别人还在一锤子买卖的时候,吉利已经把生意做成了可循环、可升级的订阅制服务。
这买卖,高级不高级?
四
吉利这一手,其实也是被逼出来的。
过去十年,吉利一直在折腾,买沃尔沃,搞领克,孵化极氪,给人的感觉就是“有钱,任性,啥都想试试”。
这就像一个厨子,一会儿学川菜,一会儿学粤菜,还想着搞点分子料理,但自己的招牌菜是啥,有点模糊。
现在,新能源浪潮拍过来,所有人都得给个明确答案了。吉利的答案是:我全都要。
高端局,有极氪和新发布的银河M9、领克900这些大家伙去跟理想蔚来们肉搏,拉高品牌形象,撑起利润。
但光有头部不行,金字塔必须有坚实的底座。
星愿和熊猫mini这些小车,就是用来稳固这个底座的。
它们用巨大的销量,摊薄研发成本,维持工厂运转,更重要的是,源源不断地为整个吉利体系输送新鲜血液。
一边是几十万的豪华旗舰,一边是几万块的国民小车,两手都在抓,两手都很硬。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就形成了一个恐怖的内部循环。
高端赚利润和品牌,低端赚规模和用户。
所以,当范峻毅说吉利银河要成为最快达成“年销百万”的新能源品牌时,他不是在吹牛,而是他看到了这个“流量-留存-转化-升级”的飞轮已经转起来了。
说到底,当下的商战,已经不是简单的产品对决。
它更像一场生态战争,比的是谁的体系更强,谁的护城河更深,谁能把用户“喂到嘴里”,然后让他们舒舒服服地待在你的花园里不出去。
从这个角度看,吉利这头大象,不仅学会了跳舞,甚至还学会了在钢丝上跳街舞。
至于那些还在纠结一台车赚多少钱的对手,可能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连上钢丝的资格都没有了。
魔幻,但真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