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十余年的购置税免征即将退坡,车企纷纷出招想留住客户,但我其实心里打鼓。你购置税的政策变化,其实就像你在超市买东西,折扣一时爽,后面就得付账。尤其是在新能源车市场,政策的每一步都像是在走钢丝。
我记得去年,在行业座谈会上,销售就曾说:今年可以多点耐心,补贴还会再冲刺。那会儿,新能源的风口还挺热,政策强力撑腰,厂商为了抢占市场,各种降价和补贴福利接连不断。尤其是2023年,国家出台的减免政策让一辆40万价格的新能源车,实际到手价可能就差不多25万—这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不过你知道,政策一退,就得靠车企自己谋。理想等品牌都在加码优惠:比如理想最高还可以省下1.5万购置税,毕竟他们自己也怕白菜价以后没有市场。与此小米的做法也很有意思,专门推出购置税兜底计划,说要帮那些11月份锁单、跨年的车主补差价。这就好比在说,你别担心,价格给你看好了。 但我心里其实想,这样补贴能坚持多久?市场能扛得住吗?
咱们再看数据,2023年,全国以旧换新申请量已经突破830万份,平均每天超过3万,说明很多家里都在赶在政策变前换新。这也反映出,补贴政策其实是拉动销量的神器。但当补贴逐渐减少时,销量会怎么走?这个问题留给市场自己回答。
也别忘了二手车市场的魔幻操作。去年,听二手车商说:很多人拿着几千块买的报废车,然后用优惠换新车。我还翻过一份报告,发现零公里二手车占比达12.7%,听起来像是新车二手化在变成常态。反过来,这是市场泡沫,还是产业成熟的表现?我其实也在猜,没怎么细想过。
然后,续航和技术成为更重要的硬指标。刚才我翻了下笔记,2026年后插混和增程车型的续航要求翻番,达到100公里的等效全电续航。这意味着,原来还在混合模式赖账的车,现在基本得寻求纯电支持,否则可能就失去补贴资格。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我猜,这是国家考量新能源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信号:过去靠补贴养成的产业,需要逐步靠市场力量自我调节。就像你养宠物,养久了,不能永远喂喂喂,得让它自己会跑、会走、会吃饭。
在这个转变中,大品牌如比亚迪、蔚来,还是能在市场中抓住机会。去年有朋友跑到比亚迪门店,他说:一堆新款,特意把续航拉长,价格还不涨。 其实我心里在想,他们这么折腾,也算是提前适应新规。 你看得出来,续航跑得越远,市场空间就越大——因为消费者的焦虑还没完全缓解。
我还想到,是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纯电车?短期内,还是有不少家庭会考虑插混,尤其是中型和紧凑型车型。华源证券的报告说,2026-2027年,很多插混车型可能就无法享受补贴,但价格差缩小了,不少消费者会理性选择。
这个过程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也在想,新能源市场由补贴驱动变技术驱动,是不是会出现一批真正产品力过硬的车?还是像以前一样,用价格战拼涨价空间?这事还真不太好说。
面对行业的变脸,我还在琢磨一个问题:未来的消费者,会不会因为补贴退坡而对新能源车的热情减少?或者,他们更关心车的续航、质量和用车体验?就像我身边那个朋友说,补贴只是加速器,真正留住人心的还是车的产品质量。我觉得他说得对,不然现在哪个品牌还敢完全只靠补贴卖车?
煤气灯还能亮多久?新能源产业从过去的飞速发展,到现在的理性调整,路径其实挺像走钢丝。虽然行业出路还不明朗,但我觉得,用心做事、多点耐心,就像你调节玩具车的个调节按钮,慢慢就会找到平衡点。
你猜,等到5年后,我们还能看到像现在这样补贴+技术的双轮驱动吗?还是市场会自成一派,变得更加纯粹一点?这问题,还得看行业的风向标怎么走。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