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vian首席执行官RJ Scaringe(斯卡林格)认为,汽车行业低估了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优势。在接受InsideEVs Plugged-In播客采访时,Scaringe反驳了中国汽车制造商将在价格上取胜的说法,并强调他们的优势在于先进的技术。他告诫美国制造商,要做好应对基于创新而非价格竞争力的竞争的准备。
斯卡林格解释说,在竞争前提与政策平衡上,若简单让 “中国本土生产、依托中国成本结构的汽车” 与 “美国本土生产、基于美国成本结构的汽车” 直接竞争,且缺乏平衡成本的机制,这种竞争模式几乎不成立。因为美国成本结构显著高于中国,若不设关税,所有汽车生产都会流向中国等低成本国家;而当前关税的存在,正推动汽车生产向美国本土转移。
斯卡林格进一步分析,未来平衡成本的路径无非两种:要么通过关税让中美汽车成本趋于平等,要么允许中国汽车制造商到美国本土生产 —— 无论哪种方式,最终汽车成本都会基本持平。中国汽车的成本优势并非源于 “特殊技术”,而是叠加了低劳动力成本、低资金成本以及地方政府对工厂的补贴等多重因素,形成了整体更低的成本基础。
在竞争核心与行业关注点上,斯卡林格强调,当前更值得警惕的并非中国汽车的成本优势,而是其更先进的技术实力。对于现有汽车制造商而言,不应过度纠结于成本竞争,而应将重心放在提升产品技术水平上。
斯卡林格谈话中以小米 SU7 为例,指出包括谈话双方在内的多数汽车企业,都会购买全球范围内表现优秀的车型进行研究 —— 小米 SU7 就是典型代表。从实际体验来看,小米 SU7 是一款做工精良的车型:从消费者视角出发,若在中国选购汽车,小米 SU7 的性价比极高,驾驶体验出色,细节做工和整体质感都很优秀,即便抛开品牌等其他因素,单从产品本身看也属上乘。不过斯卡林格认为,短期内中国汽车(如小米 SU7)大规模出口到美国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我是一家现有的制造商,我就不会太纠结于成本,而会更关注‘汽车是否真的更好’”,斯卡林格表示,并强调美国汽车制造商应该将战略转向解决质量和性能问题,而不是价格担忧。
虽然斯卡林格承认监管障碍和政治紧张局势会减缓中国汽车进入美国市场的速度,但他相信,中国技术重塑预期只是时间问题。“放眼整个行业,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技术已经远远领先于美国市场,”他说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