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倒计时,一众“电车党”跃跃欲试,盘算着一场说走就走的公路旅行。可一想到高速服务区那星星点点的充电桩,瞬间就“电量恐慌症”上身了。眼瞅着大街上“绿牌车”都快成标配了,怎么这充电桩还是玩“饥饿营销”呢?
这事儿,乍一听像是充电桩数量告罄的问题。可细琢磨,果真如此吗?
先说这“桩子”。高速服务区充电桩的铺设,的确存在着“贫富差距”。像京畿大地、长三角洲、珠江水畔这些地界儿,充电桩还算密集,可一旦出了这些“膏腴之地”,立马就捉襟见肘。有的地方,兴许要跋涉好几个服务区才能瞅见一根充电桩,而且数量还少得可怜。这就好比,你在摩登都市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到了偏远小镇就成了凤毛麟角。
再说这“电力”。就算你鸿运当头,觅得一根充电桩,也未必能顺心如意地“补给”。高峰期排队那是家常便饭,有时候电量充到九成,也得赶紧“拔枪走人”,给后面的人腾地儿。毕竟,谁也不想因为区区充电,耽搁了宝贵的行程。国家电网的数据摆在那儿,五一假期头尾两天,高速充电桩的使用率简直就是“电量绞肉机”。每日8点开始喧嚣,下午2点达到峰值,直到华灯初上才稍事喘息。这番光景,想想都让人脑仁疼。
有看官可能会说,提前绸缪呗,下载五花八门的充电APP,规划好线路,错峰充电。这话不假,但理想很骨感,现实很丰满的反义词。APP上的信息未必靠谱,有时到了服务区才发现,充电桩要么“瘫痪”,要么“名花有主”。而且,纵使你运筹帷幄,也难敌“人在囧途”。比方说,堵车。一旦陷身车流,电量刷刷往下掉,心里那叫一个七上八下。
那么,症结何在?为何新能源车销量一路高歌猛进,充电桩却总是慢一拍?
一种论调认为,这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市场发展的典型案例。新能源车销量井喷,但充电桩的建设却需要时间积淀,牵涉到土地、电力、审批等诸多环节,并非一蹴而就。
另一种论调则认为,这背后是利益的角力。充电桩运营商需要权衡投资回报,因此在车流量大、盈利空间足的区域,自然更乐于布点。而那些偏远地带,抑或车流量稀疏的路段,充电桩的建设驱动力就略显不足。毕竟,谁也不愿做折本的买卖。
还有一种论调,或许更扎心。那就是,我们对新能源车的期许是不是有些超纲了?总想着开着“电驴子”也能像燃油车一般,信手拈来就能找到加油站“满血复活”。但事实上,新能源车的出行方式,需要我们革新既有的习惯,提前谋划,周密安排。
当然,这并非唱衰新能源车。恰恰相反,它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但我们也要保持清醒,新能源车的普及,不单单是车企的独角戏,更是整个社会的协奏曲。需要官府、企业、用户戮力同心,方能破解充电焦虑这道“无解题”。
单单是呐喊增加充电桩的数量,或许还不够。或许,更应该深思熟虑如何更合理地调配资源,如何让充电桩的利用率更上一层楼,如何让新能源车主在享受便捷的同时,也能肩负起应有的责任。
要知道,当我们怨声载道充电难的时候,有没有扪心自问,是不是也该反躬自省自己的出行方式?是不是可以考虑“拼车大作战”,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损耗?是不是可以更加理性地审视新能源车,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彰显身份的道具?
五一长假在即,祝愿每一位新能源车主都能一路顺风,乐享绿色出行带来的惬意。也期盼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不再为充电而焦灼,而是能够更加气定神闲地拥抱新能源时代。这不仅仅关乎一辆座驾,更关乎我们休戚与共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