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9千8买轩逸,新车。”
我把这消息发给一朋友,他回了我三个问号,问我是不是打错字了,少打了个“1”。我告诉他没打错,他就没再回我了。
估计是和我当初一样,有点懵。
记忆里这车可不是这个价。零几年那会儿,我表哥提一台,全家去吃饭庆祝。落地十三四万,销售爱搭不理的,还得搭个几千块的装饰。那时候开个轩逸,就约等于四个字:安稳过日子。谁家孩子结婚,陪嫁一台这车,那是相当有面子的事。
那时候的车市,真好啊,大家都客客气气的,加价是常态,优惠是人情。
谁知道呢,电车那玩意儿就这么来了。一开始大家还笑话,觉得是骗补的玩具,续航虚标,冬天趴窝。结果比亚迪弄出个秦PLUS,连混动带纯电,直接把价格干到了8万以内,还给你配个能旋转的大屏幕。
市场一下子就安静了。
前两天我翻了份行业报告,有个数据吓我一跳。就这种A级家用轿车,五年前在整个乘用车市场里还占着快三成的份额,卖得最好的就是轩逸这几款。到了今年,这个数字直接掉到了百分之十五。五年,市场规模少了超过两百万辆。
这两百多万台车,你说,都跑哪儿去了?
答案不言而喻。一部分人加钱换了更大的SUV,觉得带家人出去玩方便。剩下的一大批,都涌进了新能源的店里。现在的年轻人,你跟他聊发动机技术、变速箱逻辑,他可能听得打瞌睡。但你要说这车有L2辅助驾驶,能自动泊车,能在车里K歌,他眼睛就亮了。
轩逸这一跳,大众和丰田那俩也彻底绷不住了。之前还扭扭捏chia降个一两万,现在也跟着往死里砍。朗逸新锐落地八万出头,卡罗拉、雷凌的优惠奔着四万去都算正常操作。4S店里,销售的电话术语都变了,以前是“您考虑下”,现在是“哥,这价格真到底了,我权限就这么点”。
说白了,这不是降价,这是合资品牌用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品牌光环,正在被按在地上摩擦。过去靠着“省油、耐用、保值”这几个字就能轻松赚钱的日子,彻底结束了。当你的核心优势,在别人更低的使用成本和更炫的科技配置面前,啥也不是的时候,除了降价,你还能干嘛呢?
现在花几万块,就能买到当年要十几万才能落地的车,听着确实是消费者的胜利。可看着这血流成河的架势,总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这到底是抄底的好时候,还是另一场更大风暴的开始?没人知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