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8 月 1 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车企们2025年下半年的首份月销量榜单如约放榜。新势力的排名犹如被一只无形的大手重新洗牌,再次引发了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从单品牌销量的维度来看,7 月交付榜的前三名分别被零跑、问界和小鹏占据。
零跑在7月的表现可谓惊艳全场,其 7 月交付量一举达到 50,129 台,同比增长幅度高达 126%。这一数据不仅让零跑再次稳稳地站在了新势力销量冠军的宝座之上,并且其月销量首次成功突破了5万台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关。此时此刻,相信在整个汽车行业里,已经不会再有任何人对零跑的实力产生哪怕一丝一毫的质疑。
回顾上月,2026款零跑C11的上市在市场上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其起售价为 14.98 万元,除了最入门的纯电版本之外,其余车型均配备了激光雷达。这一配置上的升级,无疑让零跑 C11 在同级别车型中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而在 7 月底,零跑 B01 的正式上市更是成为了市场焦点。这款新车的售价低至 8.98 万元起,超高的性价比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零跑 B01 在上市短短 72 小时内,便成功锁单 10,132 台。如此亮眼的成绩,足以证明其市场受欢迎程度。下半年,零跑还将公布包括 D 系列车型在内的一众新车。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零跑汽车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可以说是前途一片光明。
鸿蒙智行在7月的表现也备受关注,当月,鸿蒙智行全系销量为47752辆,虽然位居交付榜第二名,但销量环比出现了下滑的情况。作为一个“智能汽车技术生态联盟”,鸿蒙智行由数家车企共同组成,然而,在多数时候,真正大放异彩的却只有问界。就拿7月来说,问界的销量占据了鸿蒙智行超 85% 的数据。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在鸿蒙智行这个联盟中,问界的主导地位。
曾经,华为的加持如同给问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其在市场上迅速崛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如今,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华为加持的 “魔力” 虽然仍在,但那耀眼的光环已经开始逐渐暗淡。不过,令人期待的是,在9月华为与上汽合作的尚界即将发布首款新车。据悉,这款新车预计将聚焦 15 万元左右的市场。以华为的技术实力和上汽的制造底蕴,这款新车有望成为带动鸿蒙智行销量增长的新动力。
7月小鹏共交付新车 36,717 台,同比增长 229%,环比增长6%。在这其中,小鹏低价车型MONA M03功不可没。上月,小鹏 MONA M03 的交付量超过 15,000 台,并且已经连续11个月交付量超过万台。2025 年 1 - 7 月,小鹏汽车累计交付新车 233,906 台,同比增长270%。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鹏汽车在市场上正呈现出一种稳步上升的态势,只不过销量的增长都来自低价车型的贡献,一旦市场出现波动,风险还是很大的,毕竟国内车市内卷环境下,低价车型所受到的冲击最大。
在新势力的第二梯队中,理想、小米和蔚来之间的竞争可谓是异常残酷,它们分别位列四至六名。
7月份,理想汽车的整体销量再次出现大幅下滑,交付量仅为30731辆,同比下滑近 40%。回顾6月份,理想汽车的销量就已经同比下滑了24%,而到了7月,这种整体销量下滑的趋势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还在进一步扩大。曾经,理想汽车凭借着 L 系列车型的 “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一独特卖点,赢得了众多家庭用户的认可,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这一所谓的护城河实在是太低了。随着市场的发展,很多品牌都纷纷推出了类似的车型,并且在性价比方面更具优势。这无疑对理想汽车的市场份额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进一步抢走了其原本的客户群体。如今,理想i8已经正式上市,但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其面临的压力依然不容小觑。未来,理想i8能否在纯电市场为理想汽车带来销量上的增长,成为了决定理想汽车未来销量走势的关键因素。
8 月 1 日一早,雷军在微博上兴奋地宣布了小米汽车单月销量超过 3 万辆的消息。这对于小米汽车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这是小米汽车首次月销量站上3万辆大关,环比上升了约 20%。然而虽然小米YU7在市场上收获了空前绝后的订单数据,但受限于产能问题,其交付量的数据只能如同蜗牛爬行般缓慢爬升。当我们进入小米汽车的购车页面便可以看到,选购小米YU7锁单后,最快需要42周才能进行交付,最久甚至需要 60 周,而选购小米SU7 的话,也仍然需要最快33 周才可以进行交付。我们不禁要问如此漫长的交付周期,消费者真的能够耐心等待那么久吗?产能这无疑是小米汽车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
蔚来汽车在7月份的交付量为21017 辆,同比仅微增3%。7 月底,乐道L90正式上市,该车起售价为26.58万元,与理想 i8 相比,在价格上拿出了更多的诚意。此前,李斌曾表示争取在 2025 年第四季度实现单季度盈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乐道 L90 能否实现热销,将对蔚来汽车实现这一目标起到关键作用。
车叔总结
如今的汽车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竞争,形势已基本趋于稳定。能够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企业,无疑都具备一定的实力。未来,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或许还会发生新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只有那些真正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创新和进步的企业,才能够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市场中持续发展,赢得最终的胜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