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这台车,零百6秒2,满油满电跑了1243公里,老司机说门道在电池下面
上个月在新疆无人区,见到一台锋坦Frontier Pro PHEV连续跑了五个多小时没进服务区。车主是跑长途运输的,说实话开始我也没在意,毕竟现在混动皮卡多的是。直到他指着仪表盘说已经跑了一千二百多公里,我才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这台车搭载的AHT电混系统,把四种工作模式揉在一起,纯电、串联、并联还有发动机直驱,切换过程几乎感觉不出来。那台1.5T发动机热效率到了43.5%左右,配合双电机布局,综合功率大概有340千瓦。车主说馈电状态下跑高速,油耗基本稳定在6点多升,跟很多轿车差不多了。
真正让我留意的是电池包的防护方式。五横三纵的高强度钢框架,外面还有防水等级认证,零下三十多度到六十度的环境都测过。跑无人区那种路况,底盘经常要蹭到石头,这套保护措施或许就是续航能跑这么远的原因之一。
说到座椅,日产N7上的那套AI零压云毯倒是挺有意思。里面塞了49个压力传感器,搭配19个独立气囊,开长途的时候能感觉到座椅会微微调整,腰部、肩部的支撑力度一直在变化。有次连续开了四个小时,下车之后腰居然不怎么酸,估计就是这套系统在后台一直帮忙分散压力。
车里还配了个智能冰箱,能从零下十八度调到五十度。夏天跑高速的时候试过,两瓶矿泉水十几分钟就能冰到零度,关键是运行噪音特别小,坐后排几乎听不见压缩机工作的声音。这种配置以前基本只在豪华品牌上见过,现在合资车也开始往这个方向走了。
天籁那边搞了个鸿蒙座舱的版本,手机、车机、家里的智能设备能连成一套。出门前在家里就能把车空调打开,上车之后手机上的导航路线直接同步过来,到了地方之后剩余的步行导航还能推到手表上。这种跨设备的衔接做得挺顺,切换时几乎没什么延迟。
语音助手支持方言识别,连续说几条指令也能一起处理。试过几次粤语和四川话,识别准确率都挺高,比以前那种只能说标准普通话的系统好用不少。据说这套系统是日产和华为联合调教的,后台用了大模型算法,所以对各种口音的兼容性比较强。
N7上的那套ProPILOT智驾系统,最大的特点是不依赖高精地图也能在城市里跑。五个摄像头加上一堆雷达,实时构建周围环境模型,红绿灯、行人、变道这些基本操作都能自己处理。在上海市区测过一次,二十多公里的早高峰路段,全程只接管了一次,还是因为前面临时施工改道。
地下车库那种没信号的地方,它还能记住你常走的路线,自动泊进车位。停过几次之后,基本不用自己动手,成功率挺高的。这种“学习型记忆泊车”的逻辑,或许比传统的自动泊车更符合日常使用习惯。
电池安全这块,N7用的磷酸铁锂电池包做了三级防护。针刺、挤压、火烧、浸泡都测过,夏天高温环境下连续快充十次,容量衰减还不到百分之一。电池管理系统能提前十几分钟预警热失控风险,这个功能在合资纯电车里不算常见。
日产最近在郑州搞了个轻型商用车研发中心,弄出来一个“星核”平台,可以兼容纯电、插混、增程式这些动力形式。轴距能从两米八拉到三米九,车身结构也能在承载式和非承载式之间切换。锋坦Pro就是基于这个平台开发的,最小离地间隙有235毫米左右,接近角和离去角都接近三十度,通过性不输硬派越野。
平台用了不少铝合金材料,占比接近百分之四十,整车重量比同级别车型轻了一截,但扭转刚度反而提升了两成多。这种轻量化和刚性的平衡,大概就是为什么这台皮卡既能跑烂路又不会散架的原因。
日产去年成立了个进出口公司,专门把在中国造的车卖到海外去。N7和锋坦Pro都会根据不同市场做本地化调整,比如欧洲版的N7可能会有柴油增程版,中东版的锋坦Pro会加强散热系统。依托国内供应链,整车成本比日本工厂低了两成多,物流效率也快,从下单到装船只要三天左右。
这些车型的零部件国产化率都挺高,N7到了百分之九十多。电机控制器、车机芯片这些核心部件都是国内供应商提供的,成本降下来了,配置反而比以前更丰富。比如后排座椅通风口,这种以前要选装的配置现在直接给标配了。
合资品牌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追得很快,从技术路线到供应链整合,都在往本土化方向靠。这台能跑一千多公里的皮卡,或许就是个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