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湖南张家界天门山的游客们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演出”——一辆奇瑞风云X3L在挑战著名的“天梯”时失控后溜,撞断护栏。现场没有伤亡,但视频传开后,舆论迅速炸锅。第二天,奇瑞发布致歉声明,承认测试中存在风险预判不足、细节疏漏等问题,并承诺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这件事表面看是一次技术失误,但真正让人不安的,是它背后那股越来越熟悉的气息:为了流量,企业正在把公共空间当成自己的试验场和秀场。
天门山不是试车场。那条999级石阶组成的“天梯”,垂直落差150米,平均坡度45°,最窄处仅30厘米,常年湿滑,连专业登山者都需谨慎通行。可就在这样的地方,一辆城市SUV被推上舞台,打着“极限挑战”的旗号,进行一场本该在专业测试场地完成的性能验证。更讽刺的是,事故的直接原因竟是安全绳的卸扣脱落——一个本不该出现在严谨测试中的低级错误。
这不是孤例。近年来,车企的“极限营销”早已泛滥成风。有人让汽车在洪水中漂浮前行,号称“水中航行”;有人在车内直播吃火锅,美其名曰“露营模式”;还有品牌模仿奥迪当年的经典广告,让SUV从跳台跃起,结果落地时底盘刮地、轮胎打滑,被网友戏称“钉胎像刺猬”。这些操作看似创意十足,实则步步逼近公众容忍的边界。
问题在于,这些活动发生的场所,往往不是封闭的测试跑道,而是景区、街道、河岸这些属于所有人的公共空间。它们承载着游客的安全、城市的秩序和自然的尊严。当一家企业未经充分审批、未做足预案,就擅自占用这些空间进行高风险测试时,本质上是在用公共资源为自己的营销买单。
而景区管理方,有时也成了默许甚至配合的一方。毕竟,一次“汽车挑战天门山”的热搜,能带来数以亿计的曝光量,对地方文旅而言,诱惑不小。但这种合作一旦失控,代价由谁承担?游客的游览体验被中断,公共设施被损坏,生态风险被放大——这些隐性成本,最终都落在了社会头上。
事实上,国内对景区内商业活动早有明文规范。根据《旅游安全管理办法》和多地景区管理条例,任何商业拍摄、极限测试或大型活动,都必须提前报批,提交安全评估报告、应急预案、保险证明,并经过文旅、公安、应急等多部门联合审查。像天门山这样的5A级景区,更应严格执行“许可前置、安全优先”的原则。可这一次,奇瑞的测试是如何通过审批的?是否真的完成了全流程备案?目前尚无公开回应。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营销背后折射出的行业焦虑。国产车企近年来技术进步显著,但在品牌塑造上仍显急切。一些企业似乎相信,只有制造“爆款话题”,才能弯道超车。于是,他们不断加码“极限”“挑战”“颠覆”等关键词,试图用视觉冲击代替产品说服力。可汽车不是短视频道具,它是关乎生命安全的交通工具。消费者真正关心的,不是它能不能爬上60度的石阶,而是它在雨天刹车是否稳定,在高速变道是否可靠,在长途驾驶中是否省心。
真正的品牌信任,从来不是靠一次惊险的“表演”建立的。它来自千万次安全行驶的积累,来自用户口耳相传的真实体验,来自企业在每一个细节上的敬畏与克制。
奇瑞这次的致歉,来得不算慢。但比道歉更重要的,是整个行业能否从中看到危险的信号:当营销开始无视公共安全,当企业把自然景观当作流量跳板,哪怕没有人员伤亡,也已经输了。
公共空间的底线,不该由企业的试错来划定。我们欢迎创新,也理解传播的需要,但前提是——别把我们的景区,变成你们的流量战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