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中午,湖南张家界天门山景区的“天梯”步道上,一辆银灰色SUV正缓慢向上攀爬。这是奇瑞新车风云X3L的一次极限挑战——试图征服全长近300米、垂直落差150米、平均坡度45°的999级湿滑台阶。然而,在接近顶端时,车辆突然失控下滑,撞击护栏,部分设施损毁。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一场本为展示技术实力的测试,最终演变为舆论风暴的起点。
次日,奇瑞发布致歉声明,承认测试中因安全防护绳固定点的卸扣意外脱落,导致绳索缠绕车轮,影响动力输出,最终引发事故。公司表示将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并深刻反思在风险预判和流程管理上的疏漏。这场看似“技术小失误”的意外,背后却牵出更深层的问题:为何车企热衷于在公共景区进行高风险测试?这类行为是否合规?又该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公共安全?
天门山“天梯”并非普通山路。它位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999级台阶依山而建,最陡处超过60°,相当于每走一步就抬升15厘米,宽度仅容一人通过。台阶常年潮湿,雨季更显湿滑。这里本是游客徒步登顶天门洞的必经之路,也被誉为“连进口越野车都鲜少挑战”的极限地形。2018年,路虎曾成功完成该路段攀爬,用时不到10分钟,创下纪录。而此次奇瑞以“超越路虎”为宣传点,试图复制这一高光时刻。
但技术参数上的“能行”并不等于现实中的“可行”。风云X3L搭载奇瑞最新的“鲲鹏黄金增程CEM-S”系统,综合功率达315千瓦,官方宣称具备100%爬坡能力,并配备智电四驱、FSD可变阻尼悬架等配置。理论上,它足以应对极端坡道。然而,实际挑战中,车辆在接近60°陡坡时出现后轮空转、重心偏移,最终突破物理极限导致溜车。专家指出,这暴露出国产车在极端工况下的系统协同短板——即便动力强劲,若扭矩分配响应不及时、传感器感知滞后,仍可能失控。
更令人关注的是测试的合规性与公共属性。据景区工作人员透露,为配合此次测试,“天梯”连续两天关闭,游客需改乘穿山电梯上山,且电梯免费开放。这一安排虽未明说是否获得审批,但张家界市文旅局回应称,普通活动无需报备。这意味着,一场高风险商业行为,可能并未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与公众协商。有评论尖锐指出:“把游客的登山道变成车企的试验场,这是用公共资源为营销买单。”
舆论对此反应强烈。《极目新闻》批评此举是“营销走火入魔”,认为汽车测试本应在专业场地进行,而非在人流密集的景区“博眼球”。《北京晚报》则质疑:“成功了叫‘硬核实力’,失败了就一句‘致歉’了事?公共安全哪有那么多‘所幸’?”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表示愤怒:“我们花钱来旅游,不是来看车撞栏杆的。”也有声音支持技术探索,但强调必须建立在合法、安全、透明的基础上。
这并非汽车行业首次在景区“炫技”。近年来,从悬崖漂移到沙漠穿越,从原地掉头到台阶泊车,各类极限测试频繁出现在短视频平台。这些内容往往以“技术验证”之名,行流量收割之实。然而,多数活动未公开审批流程、安全保障措施或应急预案。一旦出事,企业道歉赔偿即可脱身,而公共空间的安全边界却被不断试探。
奇瑞已宣布将于11月25日重启挑战,并承诺三项改进:更换专业AT轮胎、升级四驱系统算法、增加车身俯仰角监测与主动悬架调节。这些技术调整或能提升成功率,但无法回答根本问题:我们是否需要这样的测试?真正的汽车实力,究竟应由何种方式证明?是在999级台阶上惊险爬行,还是在日常通勤中平稳可靠?是在短视频里收获百万点赞,还是在用户口碑中赢得长久信任?
可以预见,未来仍会有车企尝试类似挑战。但此次事件已敲响警钟:技术创新不能以公共安全为代价,营销热度不应掩盖责任底线。监管部门亟需明确规则,禁止在自然遗产、公共步道等非专业区域开展高风险商业测试。企业也应自省,将资源更多投入安全、耐用、用户体验等核心领域,而非追逐短暂的“出圈”效应。
一场未造成伤亡的意外,或许只是行业浮躁风气的一个缩影。但它提醒我们:当一辆车驶上游客的台阶时,衡量它的不应只是爬坡能力,更是对规则、对公众、对责任的敬畏程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