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L3明年商用,李文广发声,自动驾驶重塑出行

一个不大的会议厅,灯光比深圳十一月的雾气还要柔和。

引望智能的李文广带着一摞PPT,在台下人群的目光里踱步。

他的声音不高,但台上每说一句“L3明年商用”,空气里都好像多了几分按捺不住的躁动。

高速L3明年商用,李文广发声,自动驾驶重塑出行-有驾

现场没人呼喊、也没人质疑,只有一排排手机镜头无声地扫过他的手势、PPT上的数据和会场外隐隐约约的自动驾驶展车——未来,仿佛就在门口加油。

如果你是台下的某位——比如那个边听边刷朋友圈的保险公司经理——你会不会突然琢磨:等到L3、L4自动驾驶真规模落地了,自己手里的这摞“驾驶员风险定价公式”还值几个钱?

保险、停车、充电、地产、出行,每个行业都像一张纸牌,牌面还没摊开,但赌桌已经摆好。

我喜欢看这些会议。

论坛的气氛总带点谜案味道:一群自信的侦探,摆弄着各自的证据、推理着彼此的动机,只是这次他们不是追查命案,而是在追问——“自动驾驶,到底能不能把人类从方向盘后面解放出来?又是谁最怕这场解放?”

简单交待一下案情经过。

高速L3明年商用,李文广发声,自动驾驶重塑出行-有驾

今年,自动驾驶气势汹汹地冲进了我们的生活。

数据就是现场的指纹:2022年辅助驾驶渗透率还只有19%,到2023年上半年,已经超过60%。

李文广预测的时间表——2026年高速L3,2027年城区L4,2028年无人物流商用——说得像刑警列举嫌疑人的人生轨迹,连时间点都带着精确的“案发现场”意味。

背后的逻辑链也不复杂。

技术进步、政策松绑、产业联盟、用户习惯迁移,像一串串串联的证据。

辅助驾驶用得多了,人们对“把命交给机器”的焦虑就少了一分。

数据又是一份“口供”:华为ADS 4城区辅助驾驶使用率从15%涨到接近20%,泊车功能渗透率高达42%。

高速L3明年商用,李文广发声,自动驾驶重塑出行-有驾

与其说是信仰技术,不如说人类本能地厌恶找车位和剐蹭。

我不打算给自动驾驶贴金。

理性地看,这事儿和以往所有技术革命一样——刚开始是“解放双手”,然后变成“让双手无事可做”。

论坛上官员、专家、企业轮番上场,你能感受到每个人都在盘算自己的命运。

有人看到千亿市场,有人琢磨怎么做配套标准,有人则忧心“AI驾驶员”出了事,到底由谁赔偿。

这事最有意思的细节,其实在于“生态”二字的分量。

以前的汽车产业,只讲制造、销售,顶多再加个金融。

高速L3明年商用,李文广发声,自动驾驶重塑出行-有驾

现在,服务生态被拔高成“第三大竞争力”,到2028年市场规模超8万亿,一场产业的“第二人生”。

停车、充电、保险、物业、地图,每个环节都在等着自动驾驶“敲门”:你们准备好接待新邻居了吗?

李文广举的例子很现实:自动驾驶+充电场景,插拔充电枪成了新难题。

机械臂、人工、平台调度,像早年刑侦剧里“案发现场重现”——每一次技术突破都要靠一群默默无闻的“凶案现场勘查员”。

泊车也是,自动泊车功能要和物业、商场、机场系统打通。

没有“生态”配合,自动驾驶就是困在智能牢笼里的猫。

这里头的利益碰撞也不比刑侦案件少。

高速L3明年商用,李文广发声,自动驾驶重塑出行-有驾

保险公司要重新定义风险,停车场要重写收益模型,能源公司要为移动储能让步。

每家企业都像自家床底下藏着点小秘密,嘴上喊着“共建生态”,心里盘算着“谁先变现,谁才是赢家”。

我尤其喜欢会议现场那种“黑色幽默”气息。

技术精英热情地聊着自动驾驶如何优化城市治理,顺便吐槽现在的城市规划“为停车服务而生”。

保险公司代表半开玩笑地说:“以后出车祸,谁家算法背锅?”支付宝的人更直接,“支付服务创新”就是想让每一笔充电、停车、保养的钱都光明正大地流进自家账上——自动驾驶改变出行,改变的其实是钱的方向。

细节往下挖,就像案卷里翻页,总能看到意想不到的线索。

高速L3明年商用,李文广发声,自动驾驶重塑出行-有驾

比如,自动驾驶车辆未来能自动预约保养、清洗,甚至错峰到服务点“无感养车”;地产物业要为“车-空间-人”协同设计新空间,未来写字楼的地下车库,可能更像一座迷宫式的数据中心。

地图服务则变身“实时生成式终端”,与车路云协同,每一次导航都是一场现场指挥。

当然,理性分析到这,总得承认一点:自动驾驶的理想很丰满,落地的骨感还得看生态里谁先跟上节奏。

政策、标准、企业、用户,张永伟说的“系统工程”不是虚词。

这不是谁家技术牛就能一骑绝尘的买卖——产业协同,比自动驾驶本身还难调教。

站在行业边上,看一群企业、政府、技术专家共舞,忍不住自嘲:在科技革命的赌场里,最担心的不是赌徒手气,而是荷官换了新算法。

每次撞上技术硬骨头,总会有人高喊“社会价值”“产业升级”。

高速L3明年商用,李文广发声,自动驾驶重塑出行-有驾

但现实是,旧饭碗打碎容易,新饭碗分起来却总有人抢着多盛一勺。

至于未来到底能不能实现“无感出行”?

我不打赌。

技术从来不按剧本走。

无人驾驶车或许会成为新时代的“都市幽灵”,在立交桥下自己找充电桩、自己进洗车房,甚至在保险柜台前排队“刷脸理赔”。

但别忘了,每一个算法升级、每一次标准出台,背后都有一串串数据和利益的暗流涌动。

会场最后的那一排座椅上,几位地产、保险、能源公司代表悄悄聊着:“等驾驶员都失业了,谁还买我们的保险?”这问题没人愿意高声问出口,但空气里总有种“案情未明、嫌疑未除”的紧张。

高速L3明年商用,李文广发声,自动驾驶重塑出行-有驾

自动驾驶,终究是一场大案,嫌疑人名单每天都在变。

我们是侦探,也是涉案人。

你问我怎么看?

证据还在生长,定论还早。

未来真的会如报告所描绘那样——“智慧交通与数字经济双赢”?

这案子,悬念还很大。

下次你下地库找车位,不妨想想:未来你是开车的,还是被车开着的?

你是出行的主角,还是生态里的配角?

这答案,可能比AI算法还难算清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