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动机热效率不断突破,目前已超越日本,技术自主创新带动出口激增,日系车市场份额大幅缩减,全球格局迎来重新洗牌

发动机热效率这事儿,过去一直是中国汽车的软肋。大概到2010年之前,我们的发动机热效率老是在37%左右打转,技术基本靠引进。那会儿跟车圈朋友聊,常有人感叹就是没自己的核心技术,做什么都受制。我也以为这话说得没毛病。

2010年吉利买下沃尔沃后,事情开始变味儿了。记得有次跟一个吉利的研发老哥聚餐,他跟我吐槽:那时候就靠拆解沃尔沃的发动机零件,搞明白里面的设计,像拼乐高一样,弄了几年才慢慢摸清门道。这种学方式,说白了挺像盖楼,先搭好框架,再一层层细化工艺,天天不停试验新材料、新结构。结果到2023年,雷神发动机的热效率已经跳到46.1%,比亚迪DM-i第五代也紧跟着达到了46.06%。当时我回想说,这不就是扎实的研发投入和不断积累的成果嘛,不是运气,更不是偶尔蹭热点。

中国发动机热效率不断突破,目前已超越日本,技术自主创新带动出口激增,日系车市场份额大幅缩减,全球格局迎来重新洗牌-有驾

你可能会问,这热效率数字具体能说明啥?简单说,发动机热效率越高,燃烧更充分,百公里油耗自然降低,动力输出更强同时废气排放更低。按销售的样本车来说,46%热效率的发动机能节省个10%-15%的油耗,这差距不是小数目。放到同价位的日系车里,普遍还是33%-38%的水平,这直接变成用户买车后的养车成本上了大档次。你身边有没有亲戚或者朋友最近换车,说这车真省油?很多时候,背后就是发动机热效率的提升在作祟。

中国发动机热效率不断突破,目前已超越日本,技术自主创新带动出口激增,日系车市场份额大幅缩减,全球格局迎来重新洗牌-有驾

说到出口,数据变化更加刺激。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接近491万辆,首次超过日本。到了2024年,估算差不多涨到585万辆,而日本掉到了421万辆。你别觉得这是光靠廉价策略抢市场,背后是新能源占了大头。举个具体例子,我朋友在日本做销售,说比亚迪电动车销量甚至超过丰田自己的纯电车型,这种逆转堪比当年国产手机挤掉诺基亚的位置。奇瑞发动机销到80多个国家,西安比亚迪工厂年产一百万辆车,东南亚生产基地也在稳步展开,供应链做得很本地化。相比之下,日本厂商在东南亚市场还是依赖传统燃油车,销量明显不温不火。销售那头的人常抱怨:日本车卖得越来越难,客户都说想买新能源,但他们又没有合适的产品。

日系车在中国市场份额大幅缩水,这事儿更能说明问题。数据显示,2008年日系车市占率还能顶三成,转眼只剩一成多了。本田去年的销量就掉了近30%,日产两年内更是暴跌了85万辆,工厂关停,裁员成常态。那我私下问一位日产技术员,他笑着说:我们很郁闷,明明产品靠谱,但电动车跟不上节奏,迟迟没能换个新招。日本新能源车2024年占比都不足10%,比如丰田bZ3那款,销量惨淡,新车型一直拖到2025年才发布,咱眼都瞪大了——这明显拖后腿。

有意思的是,日本企业过去靠专利技术封锁自保。2016年丰田公布的40%热效率发动机,是行业顶尖水平,但一直保密不外传。结果,自己锁紧了技术发展节奏,别人反倒追了上来。和中国企业的开放截然不同。说实话,吉利学沃尔沃,比亚迪自主研发电池和电控,奇瑞还带着供应商一块研发,这玩意儿叫协同创新。2024年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已全球第一,这说明啥?技术革新从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集体智慧和开放共享的产物。相比之下,日本现在才想着让本田和日产合并,共享汽车平台、电池技术,计划也拖到了2026年——有点太迟了。

中国发动机热效率不断突破,目前已超越日本,技术自主创新带动出口激增,日系车市场份额大幅缩减,全球格局迎来重新洗牌-有驾

说到东南亚,我觉得也挺好玩。以前你走在印尼、泰国的街头,满眼都是日系车。现在情况变了,中国品牌率先带去快充功能、本地服务,还有适应高温湿热气候的混动系统,价格还实惠。开车的哥们说:中国车开着真舒服,充电快,服务周到,还有专门调校适合那里的车。相比之下,日系品牌还在强调省油的传统燃油车,好像一头牛要省草料,大家都不买账。这让我想到,技术升级不仅是硬件,更是用户体验和环境适应性。纯技术导向忽略实际使用感受,真的不行。

中国发动机热效率不断突破,目前已超越日本,技术自主创新带动出口激增,日系车市场份额大幅缩减,全球格局迎来重新洗牌-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有张照片是奇瑞工厂车间,机器手臂正在安装喷油系统。细节就是他们对可变压缩比技术的不断精细调节,工人告诉我:这东西起初调个百分之一点误差,整台发动机性能就跟别人的不一样。研发就像在调乐队,每个音符都要精准,否则合不起调子。

讲真,我之前觉得中国车企还是有点模仿多于创新,但观察越来越细,发现我说得有点大了。其实中国车企既学别人的长处,也加速自己的创新步伐。特别是把传统内燃机和新能源技术结合,形成差异化竞争,才有现在的成绩。(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要问我,未来中国发动机热效率还能到哪儿?我没细想过,但估计绝不仅限于46%这个数字。毕竟技术进步是渐进也是突破,有些技术墙头草,看到风向马上调整,是中国车企最大的优势。可是纯电趋势下,发动机还有多少市场空间?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你怎么看呢?新能源汽车真的能把发动机的市场完全替代吗?汽车工业的或许不是简单的盖楼或拆解,更像是一场玩法和思维的革命。

中国发动机热效率不断突破,目前已超越日本,技术自主创新带动出口激增,日系车市场份额大幅缩减,全球格局迎来重新洗牌-有驾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