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在推动循环汽车这块事儿,挺有意思。咱们知道,整个汽车行业的资源消耗其实不低,尤其是稀有金属啥的,采得再多,也不能忽视未来的可持续性。蔚来这档子事,挺直白——要搞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设计、循环制造,边用边修,边呆边循环。
我曾经翻了下笔记,觉得他们的策略不是笼统喊口号,而是具体落地的。比方说,设计这块儿,很善于用可持续设计和循环材料,啥意思?就是说,车子设计得更讲究,减少对稀有矿的依赖,能多用点再生材料。这一步很难。为什么?因为再生材料在性能和成本上跟新料,还差一些。研发就是在这中间做取舍的平衡。
再看生产线,粘住了提升材料利用率和废料循环使用。我之前跟厂里的工程师聊过,他说,生产线的废料基本可以全部回收利用,但那就得设备升级、流程调整——成本是要考虑的。毕竟,短期内增加点投入,但长远看,减少废料处理费一大块。说白了,就是把废物变资源。
轮到使用阶段——这个我觉得最接地气。比如说,电池包的可充可换可升级,这个概念挺先进的。你一天不够用,你就换块电池;电池技术更新了,也可以升级。这样,车的生命周期被拉长了,也会减少资源的浪费。只是,实际操作中,换电站布局、换电车的兼容性,都得考虑。
我还记得,等会儿我会说,能用的车到车循环技术。我看过一些资料,就是用报废车拆解,然后再做成新车用的零件,或者原材料。估算呢,现阶段已经做到闭环,大概1000台车的样本。也就是说,这条路还能走多远?我猜也不一定多远,但能看出,蔚来他们做了很多具体探索。
跟朋友聊过这个事,他说:你别以为就拆拆料就完事儿了,后面还得保证再做的车质量没问题。对,他说得有道理。毕竟,质量的稳定性,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于是,蔚来和上下游合作方,还验证车到车循环的工业可行性。这个点,挺关键的,因为之前觉得,循环两个字很抽象,但现在看来,是把拆解、再制造变成一套闭环流程。
但我也有点疑问:这个循环真的能盈利?成本控制在哪?回收、拆解、再造都需要设备和技术投入。而且,拆解的精细化,让车变成了多碎几块料,但要怎么保证回收的材料品质?我估算,汽车每百公里用料消耗量大概在12-15公斤,当然这个有变数。假设 recycle过程能保证50%的原材料回收再利用,未来的能源和材料成本可能会下降一部分,但那是个漫长的路。
也许有人会觉得,搞这么多技术还不稳妥。这个想法本身是好的,尤其是在政策鼓励和消费者环保意识渐强的背景下。我之前遇到一位修理工,他说:去年’,我帮一辆报废特斯拉拆解,发现很多原材料还能用,包裹、壳子几乎全能再利用。这让我觉得,真正落到地上的,每个零件、每次拆解,都是实操经验。
有时候我在想,除了技术和成本,消费者的心理是不是也可能成为障碍。很多人一听报废、"拆解"就联想到二手货,是不是会担心保值?这个其实挺关键的。汽车的保值率,靠的不仅仅是品牌,也在于产品寿命和可回收价值。或许未来长远一点,消费者会更注重这个全生命周期价值,变成买车的考虑因素之一。
大家可能会问:这个循环利用真的能做到眼前的商业利润吗?我说,未必全然如此,但从战略层面,它给行业带来改变的可能性,是让传统的卖车赚钱变得不再单一。换句话说,未来会不会出现用十年再循环的二手市场,有点像苹果用回收机的那个概念。
这个事情没有标准答案,但我看得出来,汽车产业的似乎真的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画的未来城市,多了些回收、共享、循环的元素。这也意味着,行业还得继续探索,哪些汽车零件最容易回收、哪些工艺能让车到车的循环更高效,以及,监管和碳税这些政策支持会不会越来越强。
我觉得挺有意思一点,我刚才翻了下本子,下个阶段,估计会看到更多企业推出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这个趋势或许不会一下子改变行业,但我相信,将来会有车企开始强调用完即回收,零浪费。下一辆车,你会不会更愿意考虑它能循环利用的程度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