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通用五菱的新能源逆袭:柳州小厂到全球三千万台
说起五菱,十年前我还真没想到,这牌子能折腾出这么大动静。以前楼下邻居老马家那辆白色“之光”,后门永远有点歪,拉货、接娃、偶尔还顺带帮人搬家。谁能料到,这个靠面包车起家的品牌,如今已经把新能源车卖到了全球一百多个国家,还成了中国首个产销超三千万台的自主车企。
前阵子有幸跟着媒体团去了一趟柳州,看他们工厂和研发基地,说实话,有点颠覆我对“国民神车”的固有印象。现在的五菱,不光是造便宜好开的代步工具,更像是在玩技术升级和产业链整合的大棋局。
聊销量这些年都见怪不怪了,但今年上半年76万台的新高还是让人咋舌。我在群里问了一嘴,有师傅说主要是“五菱提前押宝电智化”。这词听着拗口,其实就是自研电池、电机、电控那套,比如他们搞出来的“神炼”系统,修理店里老李头总念叨:“这玩意儿比早几年那些拼装货靠谱多了。”宏光MINIEV照样稳坐A00级市场头把交椅,小区门口就停着仨,一水儿粉蓝配色,年轻小姑娘特爱。
但最让我服气的是,他们连10万块的小代步也塞进AI语音座舱,“灵语”系统还能识别八种方言。我试过一句川普喊“小五开空调”,它真就给你吹起来了——邻居王姐用东北话唤醒,也没掉链子。据说后台数据采集量吓死人,每月四次版本更新,就是为了适应各地土味发音。这事儿销售小刘顺嘴一提,我还以为他吹牛呢。
数字化这块也挺魔幻,他们那个叫“岛式”的工厂,没有传统流水线,全靠模块拼装,说换车型只要十分钟。有维修师傅吐槽,以前新车型一上线,各种零件混乱,现在基本错装率归零。库存周转快得离谱,新车上市不到两周街坊微信群就有人晒钥匙——APP下单加直播抢购,速度堪比抢菜。
出口更夸张,今年上半年12.6万台/套直接飘洋过海,中南美洲、中东、非洲都有身影。本地建厂、本土员工,本地零部件采购,据说这样关税低不少。一位广西朋友私信我,说他表哥去年被派去泰国组建生产线,现在全家定居曼谷,“工资翻倍不止”。
再扯回国内,这两年广西本地配套率飙升,据业内八卦讲法,上游企业扎堆落户柳州,为啥?供应链协同平台全覆盖呗。不少做电子电控的小老板直呼生意红火。“我们不是在造车,是在‘造产业链’。”这是活动现场某高管脱口而出的原话,也是他们这些年赖以冲刺的新招数吧。
关于技术细节,那天正好遇上一场内部分享会,总技术官刘博士提到用户最关心“四大痛点”:安全、智能空间、高效集成,还有维修便利性。他们主推RISE创新方向,把神炼电池摆第一位。“听实验室工程师讲,我们那颗不起火电芯,用95式步枪打穿都不会爆炸。”当然实际生活中没人会拿枪怼自己爱车,不过这种极限确实提升信心。另外CTP结构可拆卸维护,对我们这种二手党简直福音,以后换模组不用整包报废,小修小补省钱省心。
辅助驾驶方面倒是真见长进。今年灵眸智驾分基础版到旗舰版几档,高速城区泊车都兼顾,还加了防误踩油门功能(老司机偶尔走神也怕啊)。据一个商用物流司机透露,他最近开增程版宏光送快递,“自动跟停很丝滑,比早些年的假自动强太多。”
至于动力系统升级,我记得维修站技师阿斌感慨:“现在灵犀动力已经迭代3.0啦,从原来5合1变10合1,还用了碳化硅功率模块。”冷却方式也从喷淋变环瀑油冷,他打趣道:“跑长途夏天堵路,都不用担心烧坏。”
不过大家最津津乐道还是养护成本低。有一次微信群友讨论保养费用,一个买星光系列纯电的小伙算账,一年下来花不了几个钱;反观同价燃油轿跑,每次保养都是肉疼。他还吐槽官方App预约保养名额紧张,经常要抢,好处是价格透明,不容易被忽悠乱收费——这一点隔壁日系4S店学不来啊!
最后插播一个冷知识:2015年前后其实还有段风波,当时坊间传闻五菱可能砍掉微型商用线,只专注乘用新能源。但后来证明只是误传,现在扬宏之光系列依然坚挺,公司内部甚至专设团队研究农村物流需求。有一次技师培训会上,一位老员工悄悄透露:“咱们这些老产品才是真正立足根基,新潮归新潮,该守住底子的不能丢。”
夜深回想,那句标语挂在工厂墙上多年没变——人民需要什么,就造什么。不管外界怎么议论奢侈品、新势力还是国际大牌,人家踏踏实实琢磨如何让更多普通家庭买得起,用得住。这股劲头,在当下浮躁环境里显得格外难能可贵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