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车企困境VS国产车逆袭 中国品牌凭什么“杀疯了”?

近年来,全球汽车市场格局剧变,曾经主导中国市场的外资车企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2025年上半年,大众在华销量同比下滑,奔驰跌幅达14%,日产甚至削减了33%的产能。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品牌如比亚迪、理想、小米等逆势崛起,销量与利润双双暴涨。比亚迪海外出口同比增长118%,欧洲市场销量激增235%,而小米SU7单月销量突破3万台。这场“冰与火”的反差,揭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全面崛起与外资巨头的战略失灵。

中国品牌的成功绝非偶然。一方面,比亚迪等车企凭借垂直整合能力,从电池、电机到电控全链条自研,成本优势碾压仍依赖传统供应链的福特、大众。另一方面,智能化成为胜负手——华为、Momenta等本土技术商赋能中国车企,高阶智驾功能甚至下探至10万元级车型,而BBA却不得不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补课。更关键的是,中国消费者偏好已彻底转向:蔚来、理想的展台人气远超降价10万的奔驰GLC,外资品牌库存积压、成交率暴跌。

面对困局,外资车企的应对显得迟缓。而中国品牌,从技术到供应链再到用户运营,已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生态壁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