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海口国际会展中心,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熟悉的兴奋感,但今年,多了一丝不同的味道。它不再是几年前那种“中国车企高歌猛进,国际巨头紧张观望”的微妙气氛,而是一种更复杂、也更积极的情绪——一种“老朋友们必须坐下来认真聊聊怎么一起过冬”的务实与迫切。
作为跑了多年车展和行业大会的“老司机”,我的直觉告诉我,2025年的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正在成为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一、 “穆希雅女士的中文”:一个小细节背后的大信号
论坛上,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主席穆希雅女士一开口,先用略显生涩的中文向万钢主席致意,随后抱歉地笑着说:“不好意思,我的中文发音有点困难,我再回去练练。”
全场报以善意的笑声和掌声。这个小小的细节,在我听来,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它不像是一种外交辞令,而更像一种真诚的姿态:“我们重视与你们的沟通,我们愿意学习你们的语言,包括字面意义上的中文,和更深层的市场与创新语言。”
在她随后的发言中,这种感受愈发强烈。她没有回避欧洲面临的挑战——“高昂的能源价格”、“充电基础设施扩展缓慢”、“激励措施的不确定性”。这种开诚布公的“诉苦”,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这反而说明,大家开始把对方当作可以共渡难关的伙伴,而非单纯的竞争对手。当她强调“需要互补的多元化技术路径”,并肯定氢能、低碳燃料的价值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寻求共识的努力,而不是固守技术路线的傲慢。
二、 朱华荣的“江湖礼仪”与克里斯·梅森的“新老板”
圆桌对话环节更是精彩。当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的CEO克里斯·梅森发言后,新当选的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组织(WNEVDO)理事长朱华荣对他做了一个抱拳手势,并幽默地称这是中国的最高“江湖礼仪”。
这个瞬间非常有趣。朱华荣,这位中国长安汽车的掌舵人,同时也是一个崭新国际组织的“新手”理事长。他坦言“从来没有想到能够作为世界组织的首任理事长”,这份谦逊背后,是意识到中国经验与教训的全球价值。他说,我们要告诉世界的,不仅是发展快,更是“迭代速度过快带来的用户不满意在增长”这类教训。这种坦诚,是建立真正信任的基础。
而克里斯·梅森,这位在汽车行业干了41年的“老炮儿”,则开心地说自己“没想到会有一个新老板”。他分享FISITA在中国成功的“秘诀”时,归结为“开放的态度”和“倾听”,认为品牌已是全球性的,雇员也来自全球。这让我深深感到,合作的底层逻辑,终究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欣赏。当这些产业领袖们能以如此轻松、真诚的方式互动时,那些宏大的“全球协同”叙事,才真正落了地。
三、 在展台与走廊间,触摸合作的温度
除了主论坛,我在展台和走廊里的见闻同样说明问题。
在华为的展台,他们的工作人员不是在单纯介绍超充桩的性能,而是在详细解释如何与当地电网、政府、运营商合作,共同构建“光储充”微电网,以解决重卡大功率充电对电网的冲击。这已经超越了卖产品,而是在提供一整套“协同解决方案”。
和一位德国零部件巨头的研发高管聊天时,他感慨道:“现在闭门造车就是死路一条。我们必须和中国科技公司合作,他们的软件迭代速度和AI应用能力,是我们需要补上的课。”而他的一位中国合作伙伴则说:“我们需要学习他们对功能安全、对体系标准的严谨。光快不行,还得稳。”
这种“互为人师”的氛围,是本届大会最强烈的信号之一。大家终于意识到,这场变革的复杂度和成本之高,已非任何单一企业或国家能独立承担。
我的感悟:从“竞技场”到“圆桌会议”
回想几年前的大会,焦点更多是“谁家的续航更长”、“谁家的智能化更炫”。而今年,话题核心变成了“如何共建基础设施”、“如何协同标准”、“如何保障供应链韧性”。
这就像一场盛宴,宾客们不再只顾着炫耀自己带来的菜肴有多精美,而是开始一起商量:厨房的能源怎么解决?食材供应链怎么保障?甚至,我们一起研究一套新的餐桌礼仪(标准),让吃饭的效率更高、体验更好。
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组织(WNEVDO)的成立,就是这张“圆桌”的实体化。它能否有效运转,仍需时间检验,但它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信号。
离开海口时,我比来时更加乐观。不是因为技术又取得了多少突破,而是因为我看到了产业领袖们眼中那份共同的务实与紧迫感。这条通向绿色未来的路注定坎坷,但当大家开始真正“抱团取暖”时,每一步都会走得更稳。这场伟大的转型,终于从各自为战的“竞技场”,走向了需要共同商议的“圆桌会议”。而这,或许是本届大会留给世界最宝贵的遗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