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没来我们店,那这个门也不会坏。”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刚喝进嘴里的茶差点喷出来。这不是段子,这是发生在海口小鹏汽车4S店里的真事。
咱们这帮老兄弟,辛辛苦苦奋斗半辈子,图个不就图个手里有点余钱,换辆好车,带着家里人舒舒服服过日子吗?结果倒好,钱还没花出去,先被人当头泼了一盆脏水。
今儿咱们不聊风花雪月,就借着海口陈先生这档子糟心事,扒一扒这光鲜亮丽的商业外衣下,究竟藏着多少让咱们中年男人心寒的“潜规则”。
事情发生在11月15日晚上。海口的陈先生,标准的顾家好男人,下了班还要赶去小鹏4S店试驾G9。这就是咱们中年男人的常态,白天卖给公司,晚上属于家庭,留给自己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结果到了店里,导购一查手机:“哎呀不好意思,试驾车被开走了,得等半小时。”
得,扑了个空。陈先生也没发火,转身想回店里再商量商量。就在这转身的一刹那,电动感应门“哐当”一下关了过来。
注意这个细节:是门撞了脚。玻璃门脱轨,碎了点边角。
按照咱们老江湖的规矩,客人在你店里受了伤,哪怕是皮外伤,店家第一反应得是赔礼道歉、嘘寒问暖吧?这叫人情世故,也是商业底线。
可这店里的导购和负责人是怎么干的?他们先是心疼门,嘀咕着“怎么坏了”,然后转头跟陈先生说:“这维修费,得你出。”
这就好比你去饭店吃饭,凳子腿断了把你摔一跤,老板跑过来让你赔凳子钱。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
更绝的在后头。11月17日,双方坐下来谈。陈先生据理力争:是门自动关的,感应有问题。对方负责人和导购直接甩出一套“神逻辑”:
“监控显示是你转身脚没走出去,是你的脚夹坏了我们的门。”
“如果你没来我们店,那这个门也不会坏啊。”
听听,这话里不仅没有半点歉意,反而透着一股子傲慢和无赖。
说句难听的,这就是典型的“强盗逻辑”:因为你出现了,所以你不仅要为自己的伤痛买单,还要为这该死的意外负责。
在这帮销售眼里,咱们这些消费者不是“上帝”,甚至不是“人”,而是一个个行走的“钱包”或者是潜在的“麻烦”。
咱们往深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导购素质低的问题,这是系统性的异化。
现在的商业环境,把每个人都变成了一颗螺丝钉。那个导购为什么敢说出这种混账话?因为他怕。他怕承担责任,他怕扣绩效,他怕那几千块的维修费落到自己头上。在资本的KPI考核下,人性的良知被压缩到了极限。
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他选择牺牲客户的利益,甚至不惜践踏客户的尊严。这就是所谓的“底层互害”。
咱们中年男人,在职场上忍气吞声,在家里顶梁柱,到了消费场合还要被这种逻辑恶心,这才是最让人憋屈的地方。
当技术越来越智能,人心却变得越来越冷漠。这所谓的“智能感应门”,感应到了障碍物,却感应不到作为人的基本体面。
陈先生是个硬骨头,没惯着他们。他把视频发到了网上,录音一放,全网炸锅。
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11月23日,小鹏汽车官方终于坐不住了。道歉、认错、顶格处罚涉事员工(扣绩效、取消评优)、让门店承担维修费。
看似大快人心,但这迟来的正义,总让人觉得那是被流量“逼”出来的。
试想一下,如果陈先生没有录音,没有发视频,没有那10万+的播放量,他是不是就得咽下这口恶气?是不是就得乖乖掏钱修那个“夹了脚”的门?
这才是最让咱们感到恐惧的地方。在这个数据和资本博弈的时代,如果你不掌握话语权,你就连这扇玻璃门都不如。
老伙计们,这事儿给咱们提了个醒。
现在这世道,花里胡哨的概念越来越多,但人与人之间那点最朴素的信任和尊重越来越少。咱们手里有点钱,想买个服务,买个舒心,但千万别忘了留个心眼。
遇到事儿,别总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是咱们父辈的活法。现在的江湖,讲究的是证据,是逻辑,是寸土必争。
因为你的隐忍,在对方眼里,可能就是软弱可欺的信号。
我想问大伙儿一句:
如果那天站在门边的是你,面对导购那句“你不来门就不会坏”,你会怎么做?是拂袖而去,还是像陈先生一样,死磕到底?
来,评论区里,咱们这帮老兄弟,聊聊心里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