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重庆渝州宾馆的红绸缓缓落下,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长安”)正式挂牌成立。
这家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汽车央企,带着200亿元注册资本金、3087亿元资产总额、117家分子公司及11万从业人员的“家底”,为中国汽车产业版图落下了一枚重磅棋子。
从1862年的上海洋炮局到1984年的军转民,从六国十地研发布局到新能源“香格里拉”计划,新长安每一次重大转型都展现出惊人的执行力。回溯重组时间轴——6月5日,国务院批准兵器装备集团汽车业务分立;6月23日,原“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辰致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新集团让路;7月29日,新长安正式登场——短短56天的“闪电重组”,刷新了央企重组的效率纪录,凸显出新长安强大的体系能力,更映射出中国汽车产业应对全球化竞争的变革速度。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长安的隆重登场,注定要在“变”与“不变”的辩证中,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史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破局:以“央企新身份”重构竞争维度
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正处在“淘汰赛”与“晋级赛”并存的关键阶段。数据显示,目前新能源赛道玩家超50家,但头部6家占据70%市场份额,集中化趋势显著;头部车企的智能化投入年均增长率超 40%,但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家企业实现L3级技术量产。
将目光投向全球市场,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308万辆,全年预计突破700万辆,但海外本地化产能占比仅在20%左右;在车规级芯片、操作系统等“卡脖子”领域,国产化率不足10%。
严峻的竞争态势下,中国车企必须加快转型以应对挑战。
“新长安的成立,不是简单的企业行为,而是国家战略部署、产业发展战略及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的综合考量。”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朱华荣的定调,道出了这场变革的深层逻辑。从“地方国企核心板块”到“站位汽车央企第三极”,新长安的身份跃迁,为其带来了一系列战略地位、资源整合能力的根本性改变。
重组之后,新长安率先迎来的是战略地位的“能级跃升”。
作为第100家央企、第3家汽车央企,新长安的成立让行业形成“三大央企并驱”的新格局。这意味着,新长安不仅能更直接地承接国家战略,更获得了参与全球汽车产业规则制定的入场券。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却始终缺乏能与丰田、大众抗衡的全球性巨头,新长安的战略地位升级,承载着行业的集体期待。
央企身份还将为新长安打开“资源天花板”,引发资源整合的“乘数效应”。
新长安的成立,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其核心功能,更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发挥央企的排头兵价值和作用。就如重组文件中强调的,新长安将强化研发、制造、资金、产业链等资源统筹,切中当前行业痛点。
研发上,有行业专家分析,重组后新长安的研发投入强度有望从5.2%提升至7%以上,“六国十地”全球研发布局与2.4万人技术团队也将进一步打破壁垒。制造上,21个全球制造基地(含泰国罗勇等已建成并投产的9个海外工厂)将形成产能联动,支撑全年300万辆销量目标。资金上,新长安的200亿元注册资本金、全年3550亿元营收目标,以及未来10年规划的2000亿元投入,真正实现“兜里有钱心里不慌”。产业链上,新长安旗下117家分子公司主要经营业务包含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汽车销售、金融及物流服务、摩托车等各项,通过1+N模式实现整零协同。
事实证明,新长安的央企新身份已经迅速引发连锁反应。朱华荣透露,新集团成立刚一天,就收到了来自多家企业的橄榄枝,已经有很多大集团、大企业主动找过来,要和新长安实施战略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坚守:以三大锚点锁定长期价值
在“变”的浪潮中,新长安的核心战略却始终清晰。就像朱华荣强调的那样,“无论身份如何变化,打造世界一流汽车集团的目标不变,聚焦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的方向不变。”当不少企业在“新能源与燃油车”“自主与合资”“短期销量与长期研发”之间摇摆时,新长安凭借“三大计划”“三大品牌”所展现的战略定力,在产业变革中扮演着稳定器的作用。
聚焦新能源,“香格里拉”计划持续深化。以新能源专用平台为核心,推动主流平台年产销达百万辆级,同时布局下一代电池、IGBT等关键部件。今年1-6月,长安汽车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49.1%,印证了这条路径的正确性。
锚定智能化,“北斗天枢”计划加速突破。围绕智驾、智舱、底盘技术,构建“天枢智能”技术品牌。目前,端到端智驾、多模态大模型等技术已进入测试阶段,而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落地,更强化了其在智能安全领域的领先地位。
展望全球化,“海纳百川”计划稳步推进。除了海外产能扩张,28场区域品牌发布会与14000余个全球渠道网点,正让长安汽车的产品走进103个国家和地区。
在新集团成立之前,中国长安汽车已经构建了阿维塔、深蓝、长安启源三大全球数智新能源汽车品牌。按照内部规划,阿维塔定位高端豪华,寻求向上突破;深蓝面向中高端人群,为年轻态用户提供15万-30万元新能源产品;长安启源则主要面向主流家庭用户。2025年上半年,三大新能源品牌合计贡献 45.2 万辆销量。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董事谭本宏介绍,新集团成立之后,这一格局并不会发生变化。“我们不会回归一个长安汽车,因为三个新能源品牌从一开始成立时,无论是组织架构上,还是制造、物流、采购以及能力、品牌,都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共享。”
重组后,阿维塔、深蓝、长安启源三大新能源品牌的定位更清晰,协同更紧密。
阿维塔作为“新央企新豪华”代表,今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超100%,2030年前计划推出17款产品,覆盖轿车、跑车、SUV等全品类市场。
为了庆祝新长安的成立,从8月1日开始,深蓝每半个月就会发布一款新品,持续大概两个月,进入一个新产品的周期。预计到2030年,深蓝累计推出30款新品,销量达到200万辆,海外占比35%。
下半年长安启源将推出三大新品,三“弹”并发,今年累计销量预计突破22.5万辆。长安启源将成为集团规模担当和盈利担当,力争2027年全球销量突破100万辆,2030年全球销量突破180万辆。
三大品牌如同“三驾马车”,分别卡位高端、主流、大众市场,共同支撑起新长安“2030年500万辆销量、新能源占比超60%”的野心。
写在最后:行业变局中的中国方案
今年上半年,中国长安汽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营业收入1469亿元,产销135.5万辆,创近8年来新高,新能源与海外市场均保持高增长。近日,捷报再次传来,7月,中国长安汽车单月销量超21万辆,新能源销量超7.9万辆,同比增长超73%。这份成绩,既是重组的“底气”,更是新征程的“起点”。
站在企业视角,新长安的“变”,是为了在全球汽车产业重构中抢占先机;而其“不变”,则是对“造好车”初心的坚守。
站在行业视角,这场关于“变”与“不变”的辩证,恰好回答了当下中国汽车产业的三个核心命题: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产业竞争力?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如何构建中国汽车品牌的全球话语权?
当重庆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里,“黑灯工厂”昼夜运转;当泰国罗勇工厂,一辆辆右舵电动车徐徐驶下生产线;当阿维塔的激光雷达扫描着欧洲的街道——新长安的新征程,早已超越企业边界,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生动注脚。
全部评论 (0)